壹週影評

《白手起家 : 沃克夫人的致富傳奇》從底層到上流風華 見證百年前的傳奇

【資深影評人│何瑞珠】

片名看起來像像個EMBA致富教材,實際上《白手起家:沃克夫人的致富傳奇》講述的不僅是一名一百多年前的底層非裔女性如何創業成為富豪的傳奇,還點綴了一百年前紐約哈林區就有突破種種限制的黑人同志奢華派對,沃克夫人母女在賺大錢之際,突破了種族、性別甚至性傾向的歷史制約,只有四集的迷你影集竟能觸及各種面向的議題,實在太全能了。


拍出獲奧斯卡影后獎提名的《哈莉特:廢奴之戰》後,導演卡茜萊蒙斯再次以全新視角,娓娓道出罕為人知的黑人女性歷史故事,這次壓迫黑人女性的包括黑白混血的黑人女性、有權勢的黑人男性、吃軟飯的黑人丈夫和不甘老婆比較會賺就心理不平衡的老公以及整個種族歧視的美國社會,因為影集全長僅三個小時左右,女主角也沒有美國時間傷春悲秋了,她總是火力全開,屢敗屢戰,永遠在加倍努力和背水一戰,她只有再接再厲沒有退縮,她好像一頭勇往直前的鬥牛,只看得到前方成功紅布的召喚,無暇顧其他,女主角強大地猶如包裹了金鐘罩鐵布衫,她對成功的渴望貫穿全劇。

戲中的第一女配角,沃克夫人的女兒,原本看來像個廢柴富二代,但這位性情中人隨著劇情的推進,逐漸長出自己的模樣,她一踏進紐約立刻感受到自由奔放的思維,處心積慮想去紐約開拓事業,最後在哈林區創建黑人文化沙龍,以及她即使結婚仍發展出疑似女同性戀的情誼,現實中的沃克夫人女兒黎莉亞沃克曾是哈林區同志派對的主辦人,本人是否是同志難以判斷,但肯定是同志友善人士,原來一百年前的紐約就孕育出這麼多彩多姿的黑人同志文化,可惜這套迷你影集的主角是沃克夫人,黎莉亞沃克對同志文化的貢獻著墨不多,沃克夫人前三集都念茲在茲的希望女兒能有好歸宿,第四集一度擺明了希望她趕快生小孩,看來不管是父權還是母權,富豪似乎更會威逼子女對傳承作出規劃,也因此黎莉亞沃克獨樹一幟的自由奔放並沒有太多發揮的空間,但黎莉亞沃克顯然是個比她媽媽更有趣的人物。

現實中沃克夫人的確有個同是黑人女性的死對頭同行,但兩人並不像影集裡描述的緊緊相隨爭個你死我活,這套影集加重了這位黑人女性同行的競爭,難道女人就只會為難女人嗎?影集中數次提及淺膚色黑人女性較受歡迎、比較美,這種「白就是美」的價值觀,荼毒黑人女性多年,看來黑人女性最大的敵人還真的是她們自己,但不管黑白混血兒膚色有多白,她們終究還是被歸類為黑人,難道歐巴馬會自稱是白人嗎?所以黑人女性真的得放過自己,別再相信「白就是美」的審美觀。

第二個打壓黑人女性最狠的是黑人男性,毫無疑問地,父權傳統由來已久,不管是白人還是黑人,一百年前的人類都認為女人就該待在廚房,包括女人自己也如此認為,出生在奴隸家庭,從小缺乏教育,皮膚又超級黑的沃克夫人倒是成了劇中唯一打破種種強加在女人身上枷鎖的勇者,一旦女人敢勇於衝破那些父權強加在女人身上的限制就會發現,其實那些限制都是父權虛構的假象而已,沒有人需要被限制只能待在廚房。

另外,沃克夫人發展的是美髮事業,這項事業的主要顧客是女性,沃克夫人的僱員也幾乎全是女性,因此黑人商會主席覺得這種「女性事業」根本無足掛齒,結果沃克夫人卻發現新藍海的商機。一百多年前就有人證明,女人的錢最好賺,直到現在,這仍是鐵律,但因為父權制度的盲目,這塊女性市場屢屢被輕忽。

一百年前的美國仍有種族隔離制度,因此這齣劇的前三集欺壓黑人女性的大都來自黑人同胞自己,直到第四集才出現黑人被白人私刑至死的情節,沃克夫人就算能住在洛克斐勒隔壁,也無法擺脫身為黑人就得隨時面臨慘遭私刑的命運,不管沃克夫人曾受到多少黑人同胞的壓迫,面對白人體制性的威脅時,她依舊得和其他黑人成為命運共同體。屬於黑人女性的掙扎過了百年後並沒有減少太多,因此這則沃克夫人的傳奇,直到今日,仍極具啟發性。(責編:謝羽彥、陳盈盈、葉畀威 編審:陳香君、蕭文龍、壞編 圖片:Netflix提供 後製:美編視覺設計組、洛杉磯編輯中心暨雲端庶務組、歐葛)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