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地方生活寵物Industry-Economic-Local-Life-Pets88

【壹揪看→影評】王志成《明信片謀殺案》72分│冷冷的殺機 不緊張也不離奇

文|王志成(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研究所碩士。曾任《首映》(Premiere)雜誌台灣版總編輯,現為自由編導、影評人。)

圖片:甲上娛樂

在希區考克經典的《驚魂記》後,我認為《沈默的羔羊》《火線追緝令》奠下當代推理懸疑犯罪劇的典範,電影的重心,開始大幅由辦案的警察/偵探,轉向那些人格高度扭曲、犯案心理曲折多變的殺人魔。

那些奇巧到難以置信、殘忍到不忍卒睹的兇殺方式,成為編劇絞盡心思的創意,以及導演挖空腦袋經營的場面,韓國電影在這個類型上的表現,有目共睹、精彩萬分。

《明信片謀殺案》由暢銷小說改編,走《火線追緝令》的路線,以《三不管地帶》同時得到奧斯卡跟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導演丹尼斯塔諾維奇維持歐洲電影的藝術品味,在冷色調的畫面裡,跑遍歐洲,拍出這部想跟好萊塢商業片一較高低,卻始終力不從心的作品。



男主角雅各是紐約警探,女兒女婿在倫敦被殘忍謀殺,現場部份物件遺失,不久出現在另一個命案場景,這些散落在歐洲的命案,都被佈置成特定藝術品的相同姿勢,復仇心切的雅各慢慢拼湊出兇手的手法,但是動機卻遠超出他的想像。

《明信片謀殺案》先天不良的地方,在於前半段一直平行發展一對年輕情侶被陌生人搭訕,但是故事才演一半兇手就已經現形,整部片缺乏足夠的懸疑性,那些發生命案歐洲各國的警探,像活道具一般,半點推理辦案的功能都沒有,整部片除了攝影還滿出色之外,看起來空蕩蕩,不緊張也不離奇。

本片試圖講的是:惡魔是人性的產物,在製造惡魔的環境裡,他先是不良環境的受害者,然後被培育成一個無辜社會的加害者,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這是一個很好、很適合正反辯證的哲學命題,但是在本片裡,卻缺乏張力地被平鋪直述說完。

韓國兇殺片如《殺人回憶》,一定把每一場謀殺都拍到讓觀眾如坐針氈才罷休,所以娛樂效果很強,主題則有待商榷。

本片卻都是把屍體擺的姿勢燈光都好好的,讓一堆笨蛋警察在現場東張西望,這是完全錯認了電影敘事的吊胃口本質,跟《火線追緝令》相隔25年,卻拍的像幼稚園程度,歐洲藝術導演講起主題頭頭是道,玩商業技法卻搞起疏離,完全反其道而行,這是商業化水土不服的又一例證。(責編:辜辰嵐、黃識軒)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