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娛樂新聞E-news

【壹揪看88影評】何瑞珠│反女權的女人 《美國夫人》眾聲喧嘩的女權運動史

文|何瑞珠(紐約大學電影理論研究所碩士、資深影評人)
圖片:取材自網路、美編視覺設計組/後製

獲得艾美獎十項提名的《美國夫人》,是今年最受矚目的新影集之一,想在如今這種電視劇黃金年代中脫穎而出並不容易,不過,好萊塢影評人協會已經搶先頒獎給《美國夫人》,現在就等本月底公布的艾美獎了。

《美國夫人》描繪七零年代美國推動兩性平權憲法修正案(ERA)的過程,這項憲法修正案約在百年前提出,中心主旨只有「人不應該因為性別而被歧視」,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竟然無法過關,七零年代曾有群人為法案奮戰,卻直到今年初,才湊滿法案所需的38州通過,而能成立。

不過,整個法案延宕時間過長,再加上有些原來已通過此法的州,現在又改變主意,如今的美國在川普主導下,有些州又重新立法反對女人的墮胎權。

因此,《美國夫人》雖然是個關於70年代的歷史劇,但其中的議題在今天看來竟毫無時差,原來美國的女權運動在過去50年來,進展不多,有時還倒退。

這齣劇最特殊的是,女主角凱特布蘭琪演的竟然是反派大將「菲利斯斯拉夫萊」(Phyllis Schlafly),她是個倡導傳統價值、自稱家庭主婦的政治運動倡議者,曾選議員兩度失敗,想在國防議題中一展長才,卻被整屋的男人指派成紀錄秘書後,她突然發現,只有當她提及反對女性平權運動,才能讓她得到話語權。

聚集媒體目光和獲得大批家庭主婦追隨者,這位能言善道的「家庭主婦」開始頻頻上媒體與婦運大將辯論,用似是而非的歪理闡述平權修正案將奪走女人想當家庭主婦的「特權」。

除此之外,還會將女人送上戰場。

而且女人離婚,還會要不到監護權和贍養費等種種瞎掰話術,竟因此吸引大批追隨者。

其實平權法案只寫了「不因性別而受到歧視」,但斯拉夫萊自行腦補,她講的內容明明不堪驗證,偏偏她優雅又充滿說服力,根據《美國夫人》的描繪,由她帶領的保守派最終還將雷根送上總統寶座,斯拉夫萊覺得自己終於能因此進入雷根內閣,但最終她又再次被自己人背叛,堪稱是個徹底反英雄的撒旦主角。

從編導選擇反派當主角又費心闡述她的歪理來看,這齣劇在形式上就已經遠勝過傳統的好人當主角的電視劇了。

最近民主黨選擇了一個非裔的副總統候選人賀錦麗,頻頻被媒體冠上史上第一個非裔女性,打入總統級選戰;事實上,《美國夫人》刻畫了曾在七零年代就想選總統的非裔女議員雪莉奇瑟姆(Shirley Chisholm),劇中還有當年的知名女權運動者葛蘿莉亞史坦能(Gloria Steinem)和女議員貝拉艾布札格(Bella Abzug)等名噪一時的女權運動健將。

【獨家】吃敗仗活該!港台推訂閱當亞洲表率 壹傳媒轉型寶島收攤

她們有時展現姐妹情誼,有時互相大吵,甚至甚至互相扯後腿,女權運動一直都是眾聲喧嘩,就算她們都願意支持女權,但也有人覺得應該先犧牲同志平權或墮胎權,只為求得法案先過再說。

這齣劇不僅沒有英雄化任何一個角色,甚至還讓平權運動大將們不斷窩裡反,婦女運動不需要整齊劃一,每個人都能說出自己的故事,《美國夫人》讓人見證了婦女運動的各種面貌。

▲約翰斯萊特利(John Slattery)飾弗雷德斯拉夫萊(Fred Schlafly)。

雖然整齣劇是根據歷史人物改編,其中有些人現在還活著,但戲中最讓我動容的幾幕似乎都出自編劇的創意。其中一幕是,辯才無礙的女主角發現長子竟然是同性戀,她可是保守家庭價值的大將,她在教堂的告解室哭喊著:「神啊,你為何讓我的兒子是個變態?」

這位從頭到尾都野心勃勃,不擇手段為自己爭取政治權利的媽媽,也是有軟肋和無法告人的秘密。

另一個是莎拉寶森演的愛麗絲,她是個生活優渥的家庭主婦,雖然加入了歪理反平權俱樂部,但她還是有基本思考能力的;因此每當女主角又在亂講歪理時,莎拉寶森就會不斷萌發她的自主思考。但她又因為不習慣和別人起衝突,也不會據理力爭,最終仍繼續待在歪理陣營。

莎拉寶森代表著有良知的保守派婦女,她們雖然有時也覺得自己參加的歪理俱樂部怪怪的,但又無法突破同溫層的壓力,這種掙扎描繪得很寫實。

進步派內也有類似的描繪,非裔女同性戀壓根無法忍受曼哈頓上城區的白人女性主義者的無知,或者女權大將們經常互看不爽,《美國夫人》的女權運動平凡且誠實,呈現了赤裸裸的人性。

《美國夫人》當然是個幾乎是全女性的劇,劇中的男性戲份不多,凱特布蘭琪除了主演外,同時還當監製,看來好萊塢專注在女性角色的戲,越來越多了。(責編:謝羽彥、陳盈盈、蕭文龍)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