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庶民哀歌 《少年阿堯》這款最辛酸
短片能夠躍上大銀幕放映,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少年阿堯》(Growing Pains)去年於第40屆夏威夷國際影展(Hawai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HIFF)奪下短片競賽單元「最佳男演員獎」,男主角陳以文演活了一個底層庶民的無奈日常,深受好評。這回在疫情二度威脅之下能夠在院線上映,也算是另一種商業模式嘗試。
不得不佩服台灣年輕導演林柏瑜拿自己的生命經驗改編,重述了童年父親驟然離去的陰影,透過故事裡一對父子詮釋改編過後的人生故事。故事裡開場讓我們看到主角阿堯是田徑隊成員,他人都穿著舒適的名牌慢跑鞋,只有他一個人穿破爛不堪的舊鞋。從起跑點看到這些鞋子特寫,不難發現導演想透露有人就是輸在起跑點,就算贏了終點線,更凸顯他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代價可能是他人的數倍之多。
看陳以文角色詮釋就是一種享受,從《大佛普拉斯》、《同學麥娜絲》裡面的跋扈委員,《陽光普照》裡面總愛兒子耳提面命,自己卻毫無行動力的父親,或是《小美》裡面的打拳房東,他特別能抓到某種微妙的小人物日常,這回故事裡面詮釋落魄父親,為了躲債必須辛苦度日,開麵店勉強餬口,卻又把賺到的錢拿去買彩券。看到兒子穿那雙又髒又破的鞋子,縫縫補補,就讓兒子上場奔跑比賽。
鞋子當然是可以被看成腳踏實地的最重要根基,鞋子對兒子來說是奔跑利器,第一場戲看得出來,阿堯這個角色很能跑,卻被他的破鞋拖累。暗示了阿堯可能天賦優秀,卻很可能會被現實貧困拖下水,導致無法實現他的田徑夢。
而父親面對這麼迫切的鞋子,每天要穿的,走路哪能不需要鞋子?但父親覺得要買雙好鞋要好幾千元,寧可重複修補,也明知道這樣黏黏縫補鞋子不會穩固,卻還是想要省小錢,卻老是花大錢。每天買彩券,漫無目的地只想用彩券當成人生槓桿,可以一次發財,還完積欠許久的債務。
就是直到阿堯因為鞋子破掉而受傷,才願意真正幫兒子買鞋子,卻又因為信用卡怎麼刷都刷不過,兒子不想傷害父親尊嚴,最後選擇不買而離去。
這場戲沒有太多衝突,也刻意壓低父子兩人的張力。但明眼人都懂,兒子的傷心,父親的自尊,在這一刻達到壓力位。
兒子覺得不過就是一雙鞋子,父親為何不能買給他,卻老是要每天買那些沒有意義的彩券?父親覺得再忍耐一下,只要一張彩券能中獎就能翻身,一雙鞋子不過就是穿在腳上,能走路就好。但兒子需要的不只是走路,他不能老是穿一雙拖累自己節奏的鞋子,他無法奔跑,就無法證明自己的能耐。
《少年阿堯》的結局是很讓人心酸的,他不只是導演切身之痛,也是許多底層小老百姓的縮影。你覺得一雙鞋子幾千元沒什麼,但故事裡的父親只能花得起幾十元。你覺得不過就只是孩子的跑步比賽嘛,但孩子覺得那是他的尊嚴,以及才能能否被看見。雖然是短片,言簡意賅,點到為止,陳以文的表演仍讓人景仰,素人小將陳崇恩雖然青澀,但恰如其分。(責編:謝伊妍、蔡昀融、TW-Jonny 編審:陳香君、蕭文龍、壞編 圖片:車庫娛樂提供 後製:美編視覺設計組、洛杉磯編輯中心暨雲端庶務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