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週影評

看片看到睡著 也是一種藝術 ?

【資深影評人│膝關節】

近代樂迷認識德籍簡約主義音樂家馬克斯李希特 (Max Richter),多半是從2004年發表的《藍色記事簿》(The Blue Notebooks)認識他。該專輯中的「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大大走紅,甚至成為電影《異星入境》最感人的情節背景音樂。馬克斯李希特巧妙地讓新古典音樂走入後搖滾、實驗音樂、電子音樂、影視配樂,這對於一個當代古典作曲家來說是很罕見的資歷。不過近代許多影視配樂都找來跨界合作,跨界合作成了這些年的音樂顯學。

古典音樂人跨足主流音樂會增加商業條件,老實說這對既定守在古典音樂的作曲家來說絕對是好事。馬克斯李希特之前2015年在 DG 發表的《舒眠曲》專輯,更是非常神奇的製作態度。

他要做一張給大家聽到睡著的專輯。這應該很特別了吧,因為聆聽音樂哪有人希望你聽到睡著?但他認為人類睡著之後,聽覺的本能仍舊運作中。那麼,睡著後的腦波會如何解讀我們所聽到的音樂呢?這張專輯長達8小時,完全挑戰聆聽的定義,這就是他創作的趣味之處。睡眠、夢、音樂、頻率,如何串聯起來,成為真正的虛擬的夢境與真實的音場可以對話互動,這就是《舒眠曲》的高明之處。

當然,聽是一回事,但如何執行演奏會呢?這部紀錄片帶來如何在眾人面前演奏長達8小時的音樂會。於是大家看著音樂表演是一回事,帶著睡袋來入眠才是基本模式。馬克斯李希特帶著樂手們在台上輪番表演,他自己則是上班打卡接近完整8小時,成就了連續演奏單一曲目最長最久以及史上第一場睡著聽的演奏會。

他表示透過入眠時的低頻感應,寫出重複旋律,加上細微變化,能讓大腦接受訊號的同時,音符讓我們的聽覺與「靈魂洗淨」得以找到同步化的可能性。這也是為何這場音樂會能讓許多樂迷如癡如醉地前往朝聖,畢竟這是一場讓你來睡覺的音樂會。

不知情的人可能覺得荒謬,但這場探索睡眠者的夢境、聽覺、記憶,卻又讓各地樂迷想體驗,親身實驗如何以睡眠狀態聆賞此一套曲。紀錄片中詳細解釋睡眠腦波與序列音樂、極限主義音樂到底如何真正「合體」?這些音色頻率居然能鎮靜腦波,進而成為我們口中形而上的「洗滌靈魂」感受。

難怪《舒眠曲》可以成為 itunes 古典音樂類別點播率最高的專輯,此外,這紀錄片也透露了音樂人背後的創作故事,麵包與愛情如何找到平衡點。看到馬克斯李希特如何與伴侶暨創作夥伴尤利亞馬爾 (Yulia Mahr) 互相扶持?困頓的音樂人也有窮困潦倒的階段。若非後來《藍色記事簿》(The Blue Notebooks)大大走紅,可能今天還不一定能看到他的實驗精神,可以帶領樂迷探索下一個靈魂勝地。(責編:謝伊妍、蔡昀融、TW-Jonny 編審:陳香君、蕭文龍、壞編 圖片:造次映畫/提供 後製:美編視覺設計組、洛杉磯編輯中心暨雲端庶務組)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