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影評人│膝關節】 有了前面兩部《角頭》作品的觀影紅利人口,作為外傳的《角頭:浪流連》,仍舊要描繪角頭眾生們的街戰模樣與生存之道,唯一不同的是,這回加入了談戀愛這個元素。可以看得出來,底層兄弟們之間的相知相惜,也不光只是販賣男男義氣Bromance,也要有些男女之間的Romance才合乎真實樣貌。 《角頭》第一集的問題在於大橋頭混混不夠狠,王陽明飾演的反派心機也是走很單純的都更利多,頂莊這個漁港小區,作為兄弟的主戰場,雖然寫實,但張力不夠。兩大男主角的化學效應非常有限,相當可惜。 續集則是完全火力全開,北館這個主場可以說的故事顯然比頂莊多很多,光是王識賢飾演的主角之一:「仁哥」,要面對被前一個世代老大貴哥壓制,無法出頭,是一個活生生的世代困境。另一個則是跟昔日換帖劉健從友好到被迫翻臉,鄒兆龍飾演劉健這個反派非常有個人風格,讓這兩男的對立戲碼非常好看。 加上動作場面經營出色,而且敢拚血腥尺度,續集完全升級了這系列的質感規模,破億完全對得起這戲的苦心拍攝。同時,續集也推出另一條支線:仁哥手下的五虎將。這五個人的閒扯唬爛,也是一大看頭。加上張再興的出色討喜,讓底層混混的精氣神都出來了,寫實之餘,更多了幾分無奈感嘆。 既然五虎將的討喜程度明顯加分,受限於劇情關係,這幾個人無奈領便當、被關,所以時空立場只好轉成前傳,敘述這五虎將的關係,以及兄弟如何談感情?兄弟不能有粉紅泡泡的想像嗎?江湖路沒有回頭路,兄弟人的浪漫就是很直接。 編導用了很耿直的兄弟慣有的照顧情感,照顧你,就是最好的浪漫,讓鄭人碩挨家挨戶找生病的謝欣穎,牽動女主角的芳心。老實說這種單純照顧,要能擴大成浪漫擄獲芳心,其實就現代女子來說,這是一個很低的好感門檻。還好有加上幫女主角燒菜煮飯的情節,才能深化這段火花。 《角頭:浪流連》主題其實有兩個,一是要軟化兄弟的固有殺戮主題,愛情親情這類比較通俗感人的元素,這回用愛情多一些柔性嘗試,其實是不錯的。引發後面男主角憤怒失控的設計也很好,最後逼人走上絕路,五虎將被迫要暫時分道揚鑣。第二個仍是這系列的基本命題:世代對決。盛鑑被龍哥壓制,如同仁哥被貴董壓制,差別在於仁哥願意對貴董服氣,但盛鑑這個女婿角色不甘心自己出身低就被當狗看,狗急跳牆,就做出敗壞門風的劣等事蹟,最後的江湖絕路悲劇也不難想像了。 作為外傳電影來說,既不想要重複續集的步調,卻又無法忽視續集的高標規格,其實這次的外傳企圖心值得嘉許了,五虎將的性格輪廓,仍然是張再興搶戲十足,或許黃尚禾與鄭人碩之間的男兒情愫,還能再多點曖昧與衝突會更加精采。(責編:謝伊妍、蔡昀融、TW-Jonny 編審:陳香君、蕭文龍、壞編 圖片:威視電影提供 後製:美編視覺設計組、洛杉磯編輯中心暨雲端庶務組)
Read More »壹週影評
【資深影評人│膝關節】 有了前面兩部《角頭》作品的觀影紅利人口,作為外傳的《角頭:浪流連》,仍舊要描繪角頭眾生們的街戰模樣與生存之道,唯一不同的是,這回加入了談戀愛這個元素。可以看得出來,底層兄弟們之間的相知相惜,也不光只是販賣男男義氣Bromance,也要有些男女之間的Romance才合乎真實樣貌。 《角頭》第一集的問題在於大橋頭混混不夠狠,王陽明飾演的反派心機也是走很單純的都更利多,頂莊這個漁港小區,作為兄弟的主戰場,雖然寫實,但張力不夠。兩大男主角的化學效應非常有限,相當可惜。 續集則是完全火力全開,北館這個主場可以說的故事顯然比頂莊多很多,光是王識賢飾演的主角之一:「仁哥」,要面對被前一個世代老大貴哥壓制,無法出頭,是一個活生生的世代困境。另一個則是跟昔日換帖劉健從友好到被迫翻臉,鄒兆龍飾演劉健這個反派非常有個人風格,讓這兩男的對立戲碼非常好看。 加上動作場面經營出色,而且敢拚血腥尺度,續集完全升級了這系列的質感規模,破億完全對得起這戲的苦心拍攝。同時,續集也推出另一條支線:仁哥手下的五虎將。這五個人的閒扯唬爛,也是一大看頭。加上張再興的出色討喜,讓底層混混的精氣神都出來了,寫實之餘,更多了幾分無奈感嘆。 既然五虎將的討喜程度明顯加分,受限於劇情關係,這幾個人無奈領便當、被關,所以時空立場只好轉成前傳,敘述這五虎將的關係,以及兄弟如何談感情?兄弟不能有粉紅泡泡的想像嗎?江湖路沒有回頭路,兄弟人的浪漫就是很直接。 編導用了很耿直的兄弟慣有的照顧情感,照顧你,就是最好的浪漫,讓鄭人碩挨家挨戶找生病的謝欣穎,牽動女主角的芳心。老實說這種單純照顧,要能擴大成浪漫擄獲芳心,其實就現代女子來說,這是一個很低的好感門檻。還好有加上幫女主角燒菜煮飯的情節,才能深化這段火花。 《角頭:浪流連》主題其實有兩個,一是要軟化兄弟的固有殺戮主題,愛情親情這類比較通俗感人的元素,這回用愛情多一些柔性嘗試,其實是不錯的。引發後面男主角憤怒失控的設計也很好,最後逼人走上絕路,五虎將被迫要暫時分道揚鑣。第二個仍是這系列的基本命題:世代對決。盛鑑被龍哥壓制,如同仁哥被貴董壓制,差別在於仁哥願意對貴董服氣,但盛鑑這個女婿角色不甘心自己出身低就被當狗看,狗急跳牆,就做出敗壞門風的劣等事蹟,最後的江湖絕路悲劇也不難想像了。 作為外傳電影來說,既不想要重複續集的步調,卻又無法忽視續集的高標規格,其實這次的外傳企圖心值得嘉許了,五虎將的性格輪廓,仍然是張再興搶戲十足,或許黃尚禾與鄭人碩之間的男兒情愫,還能再多點曖昧與衝突會更加精采。(責編:謝伊妍、蔡昀融、TW-Jonny 編審:陳香君、蕭文龍、壞編 圖片:威視電影提供 後製:美編視覺設計組、洛杉磯編輯中心暨雲端庶務組)
Read More »【資深影評人│膝關節】 看片之前,很難想像《T-34:玩命坦克》是一部根據史實改編而成的戰爭動作電影。 當年因為一名蘇聯坦克兵在戰俘營時,臨終前向同袍們表示曾經有一位蘇聯戰俘開著T-34坦克從德軍坦克訓練營逃出,本來以為口說無憑。 後來因為在德國境內發現了蘇聯士兵遺體的蘇聯坦克,才間接證實了這個故事並非杜撰。 熱血題材當然值得改編,《T-34:玩命坦克》根據史實獲得靈感,變成更具有熱血民族意識的主旋律電影,相當精彩,難怪能打破俄羅斯影史開片票房紀錄。 俄羅斯電影熱愛挑戰視覺,之前看過提默·貝克曼比托夫(Timur Bekmambetov)執導的《決戰夜》、《日巡者》就知道,其實俄羅斯許多商業電影的視覺特效並不馬虎,而且戰鬥民族拍起動作橋段也不含糊,拳拳到肉的激烈風格絕對是伏特加噴發的那種濃烈嗆辣。 導演阿列克謝西多羅夫(Aleksey Sidorov)身兼編劇,刻劃了一位新官上任的坦克車指揮官,如何首次上戰場就能讓老兵心服口服,最後又如何從戰俘營中逃脫。 《T-34:玩命坦克》不做那種史詩戰爭電影,畢竟他原本的歷史條件就是一輛坦克車如何從戰俘集中營逃脫?為了能讓電影充滿張力,變成了四個戰俘與一輛只有六發砲彈的坦克車,如何欺敵? 如何聲東擊西?如何設計陷阱?如何爭取分秒必爭的生死關頭?如何利用坦克的優勢與劣勢?畢竟德國坦克機動性高,速度快。 相較之下,蘇聯坦克笨重緩慢又耗油,要能以寡擊眾都是神話,如何兼顧合理軍事條件,還能做出銀幕爽度?這戲給了很好的答案。 加上只有六發砲彈,使得他們要如何突圍都必須精算,必要發射砲彈才要執行,否則浪費一枚等於失去一次生還的機會。 當然,《T-34:玩命坦克》並非只有純粹戰場上的坦克對決,蘇聯坦克指揮官與意氣風發的德軍坦克指揮官,兩個男子之間的「相愛相殺」才更是看點。 當年兩人首度交鋒,蘇聯指揮官自知俄羅斯坦克的缺點,透過房舍掩護與精算角度,成功突襲對手。 然而戰場是殘酷的,對方陣容堅強,如何以寡擊眾終究要面對短兵相接,雙方火拼到你死我活。第二次交手,這兩男的好看戲碼就是「英雄惜英雄」,德國軍官發現只有這位蘇聯對手真正懂軍事策略,坦克如何佈局? 蘇聯戰俘坦克指揮官最後獲勝那刻,其實他也保留了部分人性光輝,不希望他的對手就此命喪戰場,而德國納粹指揮官最後的握手與放手,意義非凡。讓一部單純的戰爭爽片,增添人性厚度。那句「曹操也有知心友,關公都有對頭人」,大概就是片尾的最佳註解。(責編:謝伊妍、蔡昀融、 LA-Jonny 編審:陳香君、蕭文龍、壞編 圖片:車庫娛樂提供 後製:歐葛、美編視覺設計組、洛杉磯編輯中心暨雲端庶務組)
Read More »【資深影評人│何瑞珠】 以國片的平均技術而言,《緝魂》應是近期中攝影和剪接品質最好的一部,可惜內容有些自相矛盾,編導疑似想藉由劇情一再大逆轉,引發觀眾嘖嘖稱驚奇的效果,但似乎瞎掰到外太空,太過離奇,讓人無法買帳。 不過,對我而言,這部電影最不可信的,不是異想天開的換腦情節,而是怎麼到了2030年,還有人要因為性傾向而被逼著躲在櫃子裏? 天啊,我們的同志平權法案到了2030年依舊不被認可嗎? 《緝魂》表面上有高科技外觀和超乎科學的想像力,但實際上整部電影的意識形態仍停留在上個世紀,因此一對同志愛侶仍認為自己要隱藏性傾向才有資格當上市公司老闆? 而男同志又要利用女人當煙霧彈,再次上演《誰先愛上他的》悲劇,要一個女人守活寡,只因為男同志需要婚姻當道具,因為劇中的男同志心術不正又自欺欺人,導致戲中的這座豪宅中只剩下愁雲慘霧和邪魔歪道,他賺大錢住豪宅是為了折磨自己?同時折磨別人嗎? 古斌演的王世聰因為是同性戀,所以對妻子冷淡可以理解,但為何他對兒子也事不關己?還想斬草除根? 只因為兒子不聽話就得被害死嗎?虎毒都還不食子,他是惡魔嗎?他的問題不是他的腦能不能換,而是他為何這麼邪惡?還毫無反省能力?害慘自己的妻兒卻沒有受良心譴責?他還是人嗎? 王世聰的妻子原本是科學家,能研究換腦科技想必是業界頂尖,但她甘願讓自己困在豪宅中,不願發揮自我,她的生命只能依附在男人身上嗎? 沒有男人就要玉石俱焚?她真的是科學家嗎?如果這部片的同志觀仍停留在八零年代,那這部片的女性應該還在清朝吧? 一個中國來的孤女簽下賣身契,就得任由台灣富豪宰割?怎麼中國到了2030年還沒脫貧啊? 導演把主戲給了張震和張鈞甯這對夫妻,張震為戲瘦身賣力投入角色,演技的確亮眼,但他演得是個已經罹癌,不久於人世的病患,發揮空間有限,真正能演技大爆發的角色應該是,孫安可演的李燕,李燕能有初來乍到的生澀,被王世聰上身後對當女人的躍躍欲試,甚至還有中邪,一下子演媽媽,一下子演爸爸等各種選擇,簡直是數種人格隨她選,但孫安可的鏡頭卻沒有張震多,相當可惜。 如果是外國電影,《丹麥女孩》在一百年前醫學還不發達的年代,都能動變性手術,但如果是國片,就算砸預算營造出未來感,十年後想變性的台灣富豪仍只能躲在豪宅裡,遮遮掩掩,虐妻害子,這部電影再怎麼有未來感,卻只讓人看到過時的恐同厭女情節。(責編:謝羽彥、陳盈盈、葉畀威 編審:陳香君、蕭文龍、壞編 圖片:威視電影提供 後製:美編視覺設計組、洛杉磯編輯中心暨雲端庶務組、歐葛)
Read More »【資深影評人│膝關節】 近代樂迷認識德籍簡約主義音樂家馬克斯李希特 (Max Richter),多半是從2004年發表的《藍色記事簿》(The Blue Notebooks)認識他。該專輯中的「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大大走紅,甚至成為電影《異星入境》最感人的情節背景音樂。馬克斯李希特巧妙地讓新古典音樂走入後搖滾、實驗音樂、電子音樂、影視配樂,這對於一個當代古典作曲家來說是很罕見的資歷。不過近代許多影視配樂都找來跨界合作,跨界合作成了這些年的音樂顯學。 古典音樂人跨足主流音樂會增加商業條件,老實說這對既定守在古典音樂的作曲家來說絕對是好事。馬克斯李希特之前2015年在 DG 發表的《舒眠曲》專輯,更是非常神奇的製作態度。 他要做一張給大家聽到睡著的專輯。這應該很特別了吧,因為聆聽音樂哪有人希望你聽到睡著?但他認為人類睡著之後,聽覺的本能仍舊運作中。那麼,睡著後的腦波會如何解讀我們所聽到的音樂呢?這張專輯長達8小時,完全挑戰聆聽的定義,這就是他創作的趣味之處。睡眠、夢、音樂、頻率,如何串聯起來,成為真正的虛擬的夢境與真實的音場可以對話互動,這就是《舒眠曲》的高明之處。 當然,聽是一回事,但如何執行演奏會呢?這部紀錄片帶來如何在眾人面前演奏長達8小時的音樂會。於是大家看著音樂表演是一回事,帶著睡袋來入眠才是基本模式。馬克斯李希特帶著樂手們在台上輪番表演,他自己則是上班打卡接近完整8小時,成就了連續演奏單一曲目最長最久以及史上第一場睡著聽的演奏會。 不知情的人可能覺得荒謬,但這場探索睡眠者的夢境、聽覺、記憶,卻又讓各地樂迷想體驗,親身實驗如何以睡眠狀態聆賞此一套曲。紀錄片中詳細解釋睡眠腦波與序列音樂、極限主義音樂到底如何真正「合體」?這些音色頻率居然能鎮靜腦波,進而成為我們口中形而上的「洗滌靈魂」感受。 難怪《舒眠曲》可以成為 itunes 古典音樂類別點播率最高的專輯,此外,這紀錄片也透露了音樂人背後的創作故事,麵包與愛情如何找到平衡點。看到馬克斯李希特如何與伴侶暨創作夥伴尤利亞馬爾 (Yulia…
Read More »【資深影評人│膝關節】 近代樂迷認識德籍簡約主義音樂家馬克斯李希特 (Max Richter),多半是從2004年發表的《藍色記事簿》(The Blue Notebooks)認識他。該專輯中的「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大大走紅,甚至成為電影《異星入境》最感人的情節背景音樂。馬克斯李希特巧妙地讓新古典音樂走入後搖滾、實驗音樂、電子音樂、影視配樂,這對於一個當代古典作曲家來說是很罕見的資歷。不過近代許多影視配樂都找來跨界合作,跨界合作成了這些年的音樂顯學。 古典音樂人跨足主流音樂會增加商業條件,老實說這對既定守在古典音樂的作曲家來說絕對是好事。馬克斯李希特之前2015年在 DG 發表的《舒眠曲》專輯,更是非常神奇的製作態度。 他要做一張給大家聽到睡著的專輯。這應該很特別了吧,因為聆聽音樂哪有人希望你聽到睡著?但他認為人類睡著之後,聽覺的本能仍舊運作中。那麼,睡著後的腦波會如何解讀我們所聽到的音樂呢?這張專輯長達8小時,完全挑戰聆聽的定義,這就是他創作的趣味之處。睡眠、夢、音樂、頻率,如何串聯起來,成為真正的虛擬的夢境與真實的音場可以對話互動,這就是《舒眠曲》的高明之處。 當然,聽是一回事,但如何執行演奏會呢?這部紀錄片帶來如何在眾人面前演奏長達8小時的音樂會。於是大家看著音樂表演是一回事,帶著睡袋來入眠才是基本模式。馬克斯李希特帶著樂手們在台上輪番表演,他自己則是上班打卡接近完整8小時,成就了連續演奏單一曲目最長最久以及史上第一場睡著聽的演奏會。 不知情的人可能覺得荒謬,但這場探索睡眠者的夢境、聽覺、記憶,卻又讓各地樂迷想體驗,親身實驗如何以睡眠狀態聆賞此一套曲。紀錄片中詳細解釋睡眠腦波與序列音樂、極限主義音樂到底如何真正「合體」?這些音色頻率居然能鎮靜腦波,進而成為我們口中形而上的「洗滌靈魂」感受。 難怪《舒眠曲》可以成為 itunes 古典音樂類別點播率最高的專輯,此外,這紀錄片也透露了音樂人背後的創作故事,麵包與愛情如何找到平衡點。看到馬克斯李希特如何與伴侶暨創作夥伴尤利亞馬爾 (Yulia…
Read More »【資深影評人│何瑞珠】 片名看起來像像個EMBA致富教材,實際上《白手起家:沃克夫人的致富傳奇》講述的不僅是一名一百多年前的底層非裔女性如何創業成為富豪的傳奇,還點綴了一百年前紐約哈林區就有突破種種限制的黑人同志奢華派對,沃克夫人母女在賺大錢之際,突破了種族、性別甚至性傾向的歷史制約,只有四集的迷你影集竟能觸及各種面向的議題,實在太全能了。 拍出獲奧斯卡影后獎提名的《哈莉特:廢奴之戰》後,導演卡茜萊蒙斯再次以全新視角,娓娓道出罕為人知的黑人女性歷史故事,這次壓迫黑人女性的包括黑白混血的黑人女性、有權勢的黑人男性、吃軟飯的黑人丈夫和不甘老婆比較會賺就心理不平衡的老公以及整個種族歧視的美國社會,因為影集全長僅三個小時左右,女主角也沒有美國時間傷春悲秋了,她總是火力全開,屢敗屢戰,永遠在加倍努力和背水一戰,她只有再接再厲沒有退縮,她好像一頭勇往直前的鬥牛,只看得到前方成功紅布的召喚,無暇顧其他,女主角強大地猶如包裹了金鐘罩鐵布衫,她對成功的渴望貫穿全劇。 戲中的第一女配角,沃克夫人的女兒,原本看來像個廢柴富二代,但這位性情中人隨著劇情的推進,逐漸長出自己的模樣,她一踏進紐約立刻感受到自由奔放的思維,處心積慮想去紐約開拓事業,最後在哈林區創建黑人文化沙龍,以及她即使結婚仍發展出疑似女同性戀的情誼,現實中的沃克夫人女兒黎莉亞沃克曾是哈林區同志派對的主辦人,本人是否是同志難以判斷,但肯定是同志友善人士,原來一百年前的紐約就孕育出這麼多彩多姿的黑人同志文化,可惜這套迷你影集的主角是沃克夫人,黎莉亞沃克對同志文化的貢獻著墨不多,沃克夫人前三集都念茲在茲的希望女兒能有好歸宿,第四集一度擺明了希望她趕快生小孩,看來不管是父權還是母權,富豪似乎更會威逼子女對傳承作出規劃,也因此黎莉亞沃克獨樹一幟的自由奔放並沒有太多發揮的空間,但黎莉亞沃克顯然是個比她媽媽更有趣的人物。 現實中沃克夫人的確有個同是黑人女性的死對頭同行,但兩人並不像影集裡描述的緊緊相隨爭個你死我活,這套影集加重了這位黑人女性同行的競爭,難道女人就只會為難女人嗎?影集中數次提及淺膚色黑人女性較受歡迎、比較美,這種「白就是美」的價值觀,荼毒黑人女性多年,看來黑人女性最大的敵人還真的是她們自己,但不管黑白混血兒膚色有多白,她們終究還是被歸類為黑人,難道歐巴馬會自稱是白人嗎?所以黑人女性真的得放過自己,別再相信「白就是美」的審美觀。 第二個打壓黑人女性最狠的是黑人男性,毫無疑問地,父權傳統由來已久,不管是白人還是黑人,一百年前的人類都認為女人就該待在廚房,包括女人自己也如此認為,出生在奴隸家庭,從小缺乏教育,皮膚又超級黑的沃克夫人倒是成了劇中唯一打破種種強加在女人身上枷鎖的勇者,一旦女人敢勇於衝破那些父權強加在女人身上的限制就會發現,其實那些限制都是父權虛構的假象而已,沒有人需要被限制只能待在廚房。 另外,沃克夫人發展的是美髮事業,這項事業的主要顧客是女性,沃克夫人的僱員也幾乎全是女性,因此黑人商會主席覺得這種「女性事業」根本無足掛齒,結果沃克夫人卻發現新藍海的商機。一百多年前就有人證明,女人的錢最好賺,直到現在,這仍是鐵律,但因為父權制度的盲目,這塊女性市場屢屢被輕忽。 一百年前的美國仍有種族隔離制度,因此這齣劇的前三集欺壓黑人女性的大都來自黑人同胞自己,直到第四集才出現黑人被白人私刑至死的情節,沃克夫人就算能住在洛克斐勒隔壁,也無法擺脫身為黑人就得隨時面臨慘遭私刑的命運,不管沃克夫人曾受到多少黑人同胞的壓迫,面對白人體制性的威脅時,她依舊得和其他黑人成為命運共同體。屬於黑人女性的掙扎過了百年後並沒有減少太多,因此這則沃克夫人的傳奇,直到今日,仍極具啟發性。(責編:謝羽彥、陳盈盈、葉畀威 編審:陳香君、蕭文龍、壞編 圖片:Netflix提供 後製:美編視覺設計組、洛杉磯編輯中心暨雲端庶務組、歐葛)
Read More »【資深影評人│何瑞珠】 片名看起來像像個EMBA致富教材,實際上《白手起家:沃克夫人的致富傳奇》講述的不僅是一名一百多年前的底層非裔女性如何創業成為富豪的傳奇,還點綴了一百年前紐約哈林區就有突破種種限制的黑人同志奢華派對,沃克夫人母女在賺大錢之際,突破了種族、性別甚至性傾向的歷史制約,只有四集的迷你影集竟能觸及各種面向的議題,實在太全能了。 拍出獲奧斯卡影后獎提名的《哈莉特:廢奴之戰》後,導演卡茜萊蒙斯再次以全新視角,娓娓道出罕為人知的黑人女性歷史故事,這次壓迫黑人女性的包括黑白混血的黑人女性、有權勢的黑人男性、吃軟飯的黑人丈夫和不甘老婆比較會賺就心理不平衡的老公以及整個種族歧視的美國社會,因為影集全長僅三個小時左右,女主角也沒有美國時間傷春悲秋了,她總是火力全開,屢敗屢戰,永遠在加倍努力和背水一戰,她只有再接再厲沒有退縮,她好像一頭勇往直前的鬥牛,只看得到前方成功紅布的召喚,無暇顧其他,女主角強大地猶如包裹了金鐘罩鐵布衫,她對成功的渴望貫穿全劇。 戲中的第一女配角,沃克夫人的女兒,原本看來像個廢柴富二代,但這位性情中人隨著劇情的推進,逐漸長出自己的模樣,她一踏進紐約立刻感受到自由奔放的思維,處心積慮想去紐約開拓事業,最後在哈林區創建黑人文化沙龍,以及她即使結婚仍發展出疑似女同性戀的情誼,現實中的沃克夫人女兒黎莉亞沃克曾是哈林區同志派對的主辦人,本人是否是同志難以判斷,但肯定是同志友善人士,原來一百年前的紐約就孕育出這麼多彩多姿的黑人同志文化,可惜這套迷你影集的主角是沃克夫人,黎莉亞沃克對同志文化的貢獻著墨不多,沃克夫人前三集都念茲在茲的希望女兒能有好歸宿,第四集一度擺明了希望她趕快生小孩,看來不管是父權還是母權,富豪似乎更會威逼子女對傳承作出規劃,也因此黎莉亞沃克獨樹一幟的自由奔放並沒有太多發揮的空間,但黎莉亞沃克顯然是個比她媽媽更有趣的人物。 現實中沃克夫人的確有個同是黑人女性的死對頭同行,但兩人並不像影集裡描述的緊緊相隨爭個你死我活,這套影集加重了這位黑人女性同行的競爭,難道女人就只會為難女人嗎?影集中數次提及淺膚色黑人女性較受歡迎、比較美,這種「白就是美」的價值觀,荼毒黑人女性多年,看來黑人女性最大的敵人還真的是她們自己,但不管黑白混血兒膚色有多白,她們終究還是被歸類為黑人,難道歐巴馬會自稱是白人嗎?所以黑人女性真的得放過自己,別再相信「白就是美」的審美觀。 第二個打壓黑人女性最狠的是黑人男性,毫無疑問地,父權傳統由來已久,不管是白人還是黑人,一百年前的人類都認為女人就該待在廚房,包括女人自己也如此認為,出生在奴隸家庭,從小缺乏教育,皮膚又超級黑的沃克夫人倒是成了劇中唯一打破種種強加在女人身上枷鎖的勇者,一旦女人敢勇於衝破那些父權強加在女人身上的限制就會發現,其實那些限制都是父權虛構的假象而已,沒有人需要被限制只能待在廚房。 另外,沃克夫人發展的是美髮事業,這項事業的主要顧客是女性,沃克夫人的僱員也幾乎全是女性,因此黑人商會主席覺得這種「女性事業」根本無足掛齒,結果沃克夫人卻發現新藍海的商機。一百多年前就有人證明,女人的錢最好賺,直到現在,這仍是鐵律,但因為父權制度的盲目,這塊女性市場屢屢被輕忽。 一百年前的美國仍有種族隔離制度,因此這齣劇的前三集欺壓黑人女性的大都來自黑人同胞自己,直到第四集才出現黑人被白人私刑至死的情節,沃克夫人就算能住在洛克斐勒隔壁,也無法擺脫身為黑人就得隨時面臨慘遭私刑的命運,不管沃克夫人曾受到多少黑人同胞的壓迫,面對白人體制性的威脅時,她依舊得和其他黑人成為命運共同體。屬於黑人女性的掙扎過了百年後並沒有減少太多,因此這則沃克夫人的傳奇,直到今日,仍極具啟發性。(責編:謝羽彥、陳盈盈、葉畀威 編審:陳香君、蕭文龍、壞編 圖片:Netflix提供 後製:美編視覺設計組、洛杉磯編輯中心暨雲端庶務組、歐葛)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