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 [optin-monster slug="jhvxiceefdagxprwv3o2"] 黃識軒/特稿 國家 繼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澆人冷水後,15日再與文策院、教育部溝通,仍盼有助於大眾傳播媒體逾20多年於新聞報導、節目等產製內容亂象。 有鑑於中央各部會議處媒體新聞領域事務同仁,不甚了解新聞實務上的編採工作與相關法規規範及保障媒體自主、新聞自由等基本原則;即日起各機關所提之意見,基於尊重所配合的文書相關內容或為求報導屬實之相關佐證,亦將揭露於本媒體單位所屬各媒體平台,久存雲端供歷史佐證之需,並藉以作為落實第四權監督之證明。 以下為隸屬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之「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於該官網所提交內容全貌: ========================================================================================================= 一、關於參與平臺 這是一個政府與民間互動溝通的單一討論平臺,由國家發展委員會建置。 您的參與能讓政府施政更為周延未來行政機關的政策計畫,將朝向公開透明、公民參與及強化溝通之目標邁進, 讓政府與民間的社會氛圍趨向信任之夥伴關係。 政策透明化,除讓您了解自身的權利外,同時也能監督政府的執行力您可以是中華民國的國民,也可以是居住在臺的外國人士,只要您有讓臺灣變得更好的想法,都可以在參與平臺提出您的意見,不論您的意見是贊成的,或是反對的,我們都不會忽略,因為您的意見都是督促臺灣向上提升的動力我們非常歡迎您能提出具體明確的意見,不論影音、照片、文字、國際趨勢、研究數據等我們都接受相對的,當您持反對意見時,亦請務必提出反對原因讓我們知道,作為政府後續調整施政方向的參考請讓參與平台能聽到您的聲音,一起守護這塊家園,讓臺灣變得更好。 二、如何參與 要讓您的參與變成可行的政策,請先了解行政機關可以做什麼及什麼是不能做的?並請您以自身專業及經驗提出「應該做什麼」或「如何做可以更好」等意見,對我們才有幫助。 三、瀏覽 請您利用一些時間先瀏覽已公開之議題,了解機關已經做了什麼?現在及未來想做什麼?有什麼預期成果與效益?資訊正確性是否完備?議題或政策規劃是否符合國際趨勢潮流?亦或者我們遺漏了些什麼?…
Read More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Media Chaos】 appledaily 媒體主責機關! 文化部?經濟部?NCC? 謝羽彥、陳盈盈、蔡昀融/台北報導 臺灣自前新聞局局長蘇正平,任內裁新聞局改設文化部後;傳播媒體就業環境,與所提供予閱聽眾的各類內容品質,皆年復一年的每下愈況,頻惹議或挨批!真相是如今毫無主管機關,導致日前政府紓困政策,經濟部第一線同仁對傳媒單位討紓困也不知該如何是好。 我國傳播水準當前慘況,就好比2020年的現在,已輸給對岸的中國大陸。不僅因沒了主管機關變成像是「放牛班」,許多中央強調的政策如「勇於拒絕性騷擾」、「維護勞工就業環境」、「要求雇主合理對待勞工」等口號,竟在傳播業界真實上演,屢次發生高層不當對待下屬同仁等言行,諸多糾紛爭議傳出。 據悉,因媒體無主管機關,讓政府單位難以有理的插手監管照護相關受擾之勞工們;也難釐清,究竟傳媒業界以訛傳訛的景氣不好之真假的實際情況為何? 畢竟至今上百家電視台也未有收攤消息傳出,只有臺灣《壹週刊》因自行從出版型媒體轉為數位型媒體後,涉及違反多項法令規範,加上欠缺好人才產製更多豐富內容難吸金,才被迫於今年二月收攤;之後,與《蘋果日報》率先於亞洲推行的「訂閱制」也掉漆。 《蘋果日報》重新開放免費閱覽網站的報導內容,臺灣《壹週刊》則繼續賴著舊有內容,於網路上多少賺賺點閱流量。 臺灣《壹週刊》的臉書粉絲團則因過往品牌打響知名度,吸引達280萬的高額粉絲,似因此令其法定代理人、社長邱銘輝難割捨,如今仍不時有更新粉絲專頁的內容,讓宣稱停業的該媒體彷彿仍依舊存在於業界,成為真正的「假媒體」。(責編:黃識軒)
Read More »黃識軒/台北報導 一言難盡,卻是事實!很抱歉,我們專業的媒體從業人員不能接受。對不起,請尊重我們媒體人與閱聽眾。每一份工作都需要受教、學習後,才得以熟能生巧;而在這之上則需要相關規範,以利約束管理人員及維持控制內容等服務品質。 任何人都能隨意擁有平台發聲,這稱之為部落格;媒體傳播包含影視文化藝文教育政商財經社會等範疇太廣大,目前全臺灣大專院校相關科系院所都沒有一位配稱得上專業媒體人的教職人員,更遑論文化部、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已非傳媒主管機關,必須再次稱讚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的立委們實在好棒棒! 連媒體、部落格都不會分辨,難怪控制不了傳媒亂象。說真的,現在全國人民都是媒體人,蔡政府開記者會,記得要家家戶戶廣發邀請函,有本事亂搞媒體,也要有種面對問題,不要怕,好嗎?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蔡英文總統,希望您能看見本篇報導,可打開溝通之門,不然以後的歷史課本上您會被如何紀載?看您在不在意囉!《鏡周刊》的執行副總編輯宋筱玲若看到也請代為轉達或直向總統報告。 ▲宋筱玲。(黃識軒/攝)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