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週影評

影視娛樂新聞E-news

【壹揪看88影評】何瑞珠│西洋棋開局《后翼棄兵》進攻當棋王 歇斯底里也能相濡以沫的女人國

文|何瑞珠(紐約大學電影理論研究所碩士、資深影評人) 圖片:NETFLIX/提供、取材自網路、翻攝畫面 ▲  聽講影評 ↑ 這壹週~影評: 后翼棄兵 一開始我連片名是什麼意思都不知道,原來「后翼棄兵」是種西洋棋進攻的開局方式,有點為求勝就算壯士斷腕也行,暗示著女主角的好勝心。 當然五六零年代的婦女大都和自外於社會規範的女主角不同,因此編導也安排了許多對照型女配角。 戲份最重的是養母一角,養母應該就是50年代典型的家庭主婦,她心地善良,卻嚴重自信心不足,不覺得自己有足夠的才華能靠自己維生。 即使婚姻名存實亡,她仍卑微地企圖挽留,直到被丈夫徹底拋棄。藉由這個角色,觀眾能感受到當時的家庭主婦有多可憐嗎? 養母和女主角相依生活,兩人表面上互有所需,女主角需要養母撒謊請假和處理賽程瑣事,養母需要錢,但兩人同時情感互相依存,女主角一度表示因為養母生病而略過賽事,更因為養母猝死而神傷。 母女互相倚賴的感情遠比影集呈現的更深厚,因為這並非一齣濫情戲,因此編導不太正面呈現深情與溫情,反而是用女主角喝著母親喝過的酒,吃母親的藥和穿母親的睡衣等方式,讓觀眾發現女主角有多懷念養母。她們的母女之情,盡在不言中。 五零年代的婦女大都無法外出工作,但家庭主婦竟都免不了酗酒嗑藥,養母有嚴重酗酒問題,女主角一度在超市偶遇高中校花,昔日校花已經為人母,育兒車下卻有一大袋酒,到底五零年代的家庭主婦是有多少愁?需要頻頻借酒澆愁。 不是家庭主婦的女性也同樣鬱鬱寡歡,代表人物是女主角的生母。生母有一堆自以為是的歪理,但她同時是女主角的惡夢來源,經常將她拉向深淵,生母的種種歇斯底里造成女主角童年的巨大陰影。 生母曾一度游泳到不見人影,害在岸邊的小女孩快嚇哭,生母最後還帶著童年的她去自殺,生母逼得女主角經常得用酒精和藥物麻痺自我,女主角過度冷漠,不善表達感情,可能是從未走出童年陰影。 不過編導對生母身份的設定有點草率,為何一個有數學博士學位的富家千金會變成住在拖車內的單親媽媽?感覺生母的存在只是讓女主角陷入痛苦深淵的誘因,有點過於簡化。 最畫龍點睛的是,女主角在孤兒院的叛逆非裔友人喬琳,編劇並未著墨那個年代的種族歧視,只用這個非裔少女對世界的憤怒來表態,假如非裔從出生到成長,總是處在不公不義的世界。 譬如她會自稱「我太黑了,所以不會被領養」,膚色讓她的渴望永遠無法成真,那非裔如何能平心靜氣地面對世界?女主角因為理解好友的憤怒,因此多了對非裔的同理心。 編導仔細地安排了一堆有各式缺點的女性角色,卻始終讓這些女人盡顯特質,女主角偶然在電梯中聽到俄羅斯選手對她的評價是「情緒不穩,易怒,就像個典型的女生」,女主角似乎也知道自己情緒上的弱點。…

Read More »
影視娛樂新聞E-news

【壹揪看88影評】膝關節│沉默不代表《無聲》 臺灣年度勇敢之作

▲  聽講影評 。 文|膝關節(電影通路工人,影評人) 圖:CATCHPLAY電影/提供 無聲 曾經羨慕南韓可以拍極度具有社會爭議風格的《熔爐》,如今台灣則交出大膽無畏的《無聲》,從開拍就知道製作難度,挑演員到決定題材走向,最後完成作品。每一段都走得戰戰兢兢,無比壓力。 導演柯貞年與團隊打了一場超高難度的拼搏,為的就是能夠從這個沈重的社會議題,能夠帶出更多人思考聾啞者的世界,以及聽人(聽障者對於正常人的稱呼方式)又是如何壓迫他們。 於是,《無聲》從拍攝時期就需要小心翼翼,畢竟以真實社會事件維本,怕動輒得咎,很可能會傷害當年受害者,也影響參與本片的孩少演員們。 故事大綱敘述啟聰學校內,一群學生們互相玩耍的「遊戲」。這場遊戲改變了誰?又影響了什麼觀點?美其名為「遊戲」,其實聾啞者的互動,本質上充滿了肢體語言,雙方互相碰觸也成了溝通的一環。 所以看在外人眼裡,聾啞者之間的溝通,碰來碰去,像是遊戲,也是基本日常。但,如果這個觸碰跨了界呢?青少年之間的賀爾蒙高漲,觸碰到踩到紅線,引發不堪入目的傷害,被害者該如何面對加害者呢? 《熔爐》把聾啞者受到聽人的侵害拍出憤怒張力,因為聽人做了如此傷天害理的事情,最後卻被法庭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那句經典台詞:「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道盡了主流社會對他們的壓榨,早就把不合理當成合理。 本片則是帶領觀眾思考,為何當聾啞者遇到這類不公不義的事情,最後多半選擇私了,被害者與加害者最後還組成家庭的,也大有人在?這合理嗎?這些完全不合理的事情,卻在你我日常持續發生。 故事最強的角度就在於加害者與被害者之間的立場討論,男主角劉子銓飾演來到新的啟聰學校,遇到甜美可愛的陳姸霏,便心生好感。但其他同學們之間的打打鬧鬧,對女孩子做了不該做的事情。 只是,被害者卻不願意懲罰加害者,這對觀眾、外人,甚至是男主角來說,當然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但,我們又能如何呢?擔任老師的劉冠廷發現這個事態嚴重後,主動調查,卻驚動了校方。本來可望大張旗鼓撻伐學校顢頇,最後還是輸給了保守體制。 這像是一個無解的習題,體制內裡的一群人只能在這個世界裡面獨自運作著,而體制外的人,只希望這個體制不要垮。因為聾啞者受到聽人的霸權欺凌,相較之下,還不如給自己人欺負。 故事裡頭就精準地呈現這些矛盾。加上整體演員的出色表演,更讓人感同身受。聾啞人士的痛苦與無解,從新聞變成醜聞,最後就成了舊聞,結論就是不聞不問。 來自韓國的小演員金玄彬非常驚人,他同時飾演兩個身份,既是可怕討厭的反派加害者,就是他唆使大家要「進行這個遊戲」。 最後卻也讓人看到他無奈無辜的悲劇過往,原來他也曾經是倒楣的被害者。這些冤冤相報,沒有何時了,只有無限循環,既然外界不懂也解決不了,聽人的權勢霸凌,才是他們最大的惡夢。…

Read More »
影視娛樂新聞E-news

【壹揪看88影評】王志成│感官鬥智遊戲《看不見的目擊者》 神似《盲證》重拍有驚喜

. 文|王志成(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研究所碩士。曾任《首映》(Premiere)雜誌台灣版總編輯,現為自由編導、影評人。) 圖、影:華映娛樂/提供 自奧黛麗赫本的《盲女驚魂記》之後,以盲人為主角的驚悚劇,一直沒有間斷過。 《看不見的目擊者》重拍韓國2011年的《盲證》,後者是一部為了娛樂效果,相當剝削灑狗血的商業片。 因車禍失去視力的女主角,原本的警察技能,對於辦案推理沒有多大幫助,危急時刻不是癱倒在地,就是用動物原始本能,近身搏擊。 看不見的目擊者 《看不見的目擊者》做了相當多改編,增加推理成分、善用職業特長、對主角性格有比較立體的刻畫,甚至為連續命案鋪陳出一幅社會面相,成為跟原作表面神似、內在卻非常不同的作品。 從一宗行車事故,曾因意外而失去視力的女主角,堅持車上有綁架案,警方半信半疑,在女主角堅持不懈、抽絲剝繭的追查推理後,竟然在垃圾堆裡翻出一排少女屍首,而沒有一人是報案協尋的失蹤人口。 讓人毛骨悚然的事實背後,是大量失能的家庭,造成少女離家出走,走投無路時被淫媒誘入風化業,成為連續殺人魔下手對象,離家時既然沒人報失蹤,往後是生是死也沒人在乎。 低調陰暗的攝影,把這種社會老齡化、年輕生命如垃圾般丟棄的絕望,視覺化的相當稱職。而殺人魔只是一個模仿犯,意味在沒有被立案追查的社會不同角落,可能還有更多類似的事件,這是弦外之音。 在盲女捲入綁票/連續殺人案的基礎上,本片加入了西方近代經典驚悚劇如《沈默羔羊》《火線追緝令》等的儀式性殺人手法、和更曲折的殺人動機,讓女主角偏執的救人動機,跟凶手如陰陽般對立起來。 「看」是慾望的投射,把被看的對象物化後,成為看的主體,慾望才實現。 兇手的慾望不只是殺人,而是拍下殺戮過程,回頭再從「看」裡,找到慾望的滿足。一般人往往視而不見,片中倦勤、等退休、混養老的警察,就對轄區諸多的失蹤案視而不見。 電影觀眾不也都放大影像裡自己想看的部位、對不感興趣的視而不見?女主角的眼睛看不見,其他所有感官反倒一起運作。 「看見/看不見」不只是兇手跟女主角你躲我查的貓鼠遊戲條件,更是犯罪動機的起源、突破視而不見的推理起點,這是本片在主題上,對人性感官很迷人的辯證。 盲人驚悚劇照慣例要斷電,因為在黑暗中,盲人反而有優勢,但是這年頭誰沒有手機? 《看不見的目擊者》善用劇情裡的小元素,翻轉局勢,不管是女主角的推理、或者對感官的運用,刻畫都相當出色,是一部帶來驚喜的重拍之作。(責編:謝伊妍、蔡昀融、陳盈盈 編審:壞編、蕭文龍、黃識軒 後製:美編視覺設計組、影音組) MORE NEWS:http://www.pets88.com…

Read More »
影視娛樂新聞E-news

【壹揪看88無聲】何瑞珠│今年最值得一看的國片!聾啞學校遇百人性霸凌揭頑固共犯結構 《無聲》吶喊社會對性暴力:噤聲

文|何瑞珠(紐約大學電影理論研究所碩士、資深影評人) 圖片:取材自網路、翻攝畫面 《無聲》 假如你今年只想看一部國片,那就是這部了。 《無聲》根據爆發在2009年的台南特教學校性侵事件改編,這起震驚社會,牽涉上百人的性霸凌案,因為受害者與加害者都是聾人學校的學生,他們無法替自己發聲。 也因為他們把學校視為世上唯一能接納自己的地方,因此不斷自我催眠「正常化」加害者的行徑。 導致性霸凌和性侵被掩飾為日常嬉戲的「一起玩」,知情的老師和校長為了自己的地位、權力和飯碗,以及整個社會對性侵案的噤聲禁忌。 因此校方始終以息事寧人心態,只想搓圓仔把事情揉到看不見,導致性霸凌案在校園一代傳一代,甚至可能追溯到30年前。 聾人因為無法正常發聲,因此性侵案即使發生在校園巴士後座,竟然也因為受害者無法大吼大叫,導致坐在最前座的老師和司機都視而不見,性侵案也發生在校園各個角落。 也再次因為他們無法叫喊,導致校方始終假裝看不見,因為校方不想惹事,導致每個報案的受害者都被交代要吞忍下去。 沒想到加害者們有樣學樣,再加上同儕壓力,導致這混著上百學童血淚控訴的雪球越滾越大。 雖然改編自真人真事,但編導把焦點放在三個主角身上,讓主角們的互動成為整間學校的縮影和源頭。 柯貞年導演邏輯清楚,對幾個主要人物的心理塑造都有深入剖析,究竟他們為何不離開?為何無法反抗?為何整間學校能層層疊疊地搭建出一個頑固的共犯結構?導致性侵案即使在調查期間仍持續發生。 案件能牽涉高達上百人,顯然共犯結構牽連甚廣,與整個社會的性禁忌也有很大關係。 運鏡的設計也很卓越,導演刻意模糊化加害的老師,只讓受害者變得性情乖戾殘暴,情緒兩極化和連續自殘,藉此彰顯出加害者的可惡至極。 加害者面目模糊就已讓他的邪惡在我們的想像中擴增百倍,而加害者對受害者造成的精神和心理創痛極大,被性侵後的小孩是如何的自我厭惡,到一步步邁入不可自拔地成魔之路。 導演的鋪陳,從校園霸凌主謀小光先是接到一個訊息就勃然大怒,到畢業典禮整個神情不對勁,再到他壓力大到只能以性侵別人來發洩,最後再到他的自殘,之後才有關鍵人物老師的出現。 但也始終沒看到老師的臉,無臉的老師從簡訊、背影到現身,他不在銀幕上卻也無所不在地,牽動著這個被強暴少年的一切。 整個鋪陳有條有理,國片向來最弱的敘事邏輯,在《無聲》中卻是無懈可擊。 片名真正要問的是,到底無聲的是誰?無聲的除了聾啞人士外,還包括整個社會的「如果讓別人知道發生這種事」的羞愧。…

Read More »
影視娛樂新聞E-news

【壹揪看88影評】膝關節│韓片近年質量優!孝心電影《無價之保》煽情催淚 成東鎰臭臉當暖爸

▲ 點我聽內容↑。 文|膝關節(電影通路工人,影評人) 圖:龍祥電影/提供 韓國片這些年的整體品質相對好,已經是很多影迷心中公認的事實了。 似乎每一種類型都難不倒他們,無論是影迷們津津樂道的犯罪驚悚路線,或是韓國熱衷的政治議題。 其實韓國的溫馨喜劇與家庭主題電影也都很出色,煽情可以成為他們熱衷的噴淚主旋律,回想一下《七號房的禮物》、《開心鬼上身》就知道。 無價之保 《無價之保》則是走傳統的大男人要當奶爸的反差喜劇元素,好萊塢習慣把硬漢跟奶娃放在一起,用反差萌呈現陽剛男性面對小娃時候的手足無措。 成東鎰在本片扮演高利貸業者,但從第一場戲就暗示他是一個重人情味、面惡心善的高利貸業者,也要有道德基本守則。 成東鎰與男配角金熙元之間的互動更是有意思,劇本刻意設定成東鎰比較臭臉,但金熙元則帶了點傻氣憨厚,讓兩個男人之間的對話節奏,有快有慢。 這樣堆疊喜劇效果才讓觀眾能踏在既定節奏上。光是看兩男鬥嘴,就能讓人發噱。 故事的感人之處,建立在黑道討債高利貸公司,媽媽債權人因為無力還債,黑道決定強押小女孩當擔保品。 反正媽媽一定會為了贖回女兒來還錢。沒想到故事在這裡來到一個轉折點,討論南韓境內的朝鮮族問題,這些非法移民是人口黑數,一但被抓到當然是遣返。 所以討債的如意算盤打錯了,故事的感人之處便從這裡開始。 兩個討債大哥面對「擔保品」小女孩,除了疼愛有加、視若己出。 媽媽本來託付還款的對象,居然所託非人,反倒害女兒誤入險境。 還好討債大哥成東鎰的關懷,才讓小女孩能順利回來。 這些段落編導用了很多感人元素,如何讓小女孩跟討債兩男之間建立情感,甚至這三人組合也默默成了另類多元成家概念。 也許這種情節設計很天真,但「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確實解釋出了與其相信滿嘴正義的讀書人,還不如相信有情有義的黑道份子。 小童星朴昭怡的精湛演出,騙走了大家不少眼淚。…

Read More »
影視娛樂新聞E-news

【壹揪看88影評】膝關節│《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用生命挑戰禁忌!陳昊森曾敬驊BL戀 男男激情見真情

▲ 點我聽內容↑。 文|膝關節(電影通路工人,影評人) 圖:氧氣電影/提供、美編視覺設計組/後製 陳昊森 台灣同志片向來是非主流中的主流類型,同志片有基本觀影族群,這使得這些年同志片始終是熱門開發項目。 台灣從《盛夏光年》開出熱議的第一槍,其實更早之前的《藍色大門》也是講女女戀,只是後來的我們習慣看為一部沒有結局的青澀初戀故事,陳柏霖與桂綸鎂搭不上線,因為女主角心儀的是女孩。 柳廣輝導演受到監製瞿友寧的鼓勵之下,將自己的初戀融入改編,雖說BL戀慢慢地成為少女們、同志族群喜歡看的特定類型。 但能否讓兩位男主角擦出大銀幕火花,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糟糕的情況多半是兩位男主角各演各的,浮誇的演技取代真情流露,掩飾對同志之愛的認同度。 然而,《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這組男主角陳昊森與曾敬驊徹底展現彼此情感,從開始的曖昧試探到被迫激情,從友情到愛情,被迫理解的愛情與內心掙扎與社會眼光。 編導花了很多場域、符號,來轉化這組同志之間的認同昇華。 從開場的泳池,兩人赤裸的青春肉體,就略帶暗示地天雷勾動地火。 但為了掩飾羞澀愛意,透過憋氣躲在泳池裡,彷彿就是用生命去挑戰那些禁忌,即使是無法呼吸也毫不在意。 由於導演與監製高中成長的年代剛好就是解嚴前後,拿這個時代背景置入成為股市背景,自然能更呼應同志愛戀受到的禁忌壓力,就算時代解嚴了,社會對於同性之愛、多元成家這樣的議題,仍然無法突破那些眼光斥責。 陳昊森與曾敬驊的優秀演出,曾敬驊飾演追求自由釋放的Birdy,但自我認同矛盾最大,陳昊森飾演的阿漢,則是一個早就理解自己性向,卻也苦於無法表達。 這組男男戀,從勾引出櫃,到被迫回到櫃子裡,還要為了順應社會眼光,兩男要扮演回去那個不屬於自己的性向認同。 曾敬驊的掙扎詮釋出那種抑鬱苦楚,特別是兩男在淋浴間,從陳昊森幫他搓澡到最後勾起天雷地火,最後曾敬驊羞愧面對激情,反而造就更多兩人之間的衝突。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有著濃濃的作者印記,與特殊的時代背景,加上同志之情的種種困頓無解,都在這部青春愛情作品中,得到抒發壓力的樂觀想像。 特別是最後兩人多年後的異地相遇,那樣的自由解放,雖然台灣已經走向多元成家的新階段,對於多數守舊人士來說,那些當年受到壓抑而無法順利愛下去的人們,以及為了應付保守主流眼光,同志被迫結婚生子的慘事也不少。 為了稀釋那些制約壓力,故事透過最後一場青春與此刻的交手,讓中年組的兩人,遇上了少年組的彼此,成就了一場神奇的美好想像橋段。(責編:謝羽彥、陳盈盈 編審:陳香君、蕭文龍、黃識軒 後製:美編視覺設計組、影音組) ● More…

Read More »
影視娛樂新聞E-news

【壹揪看88影評】膝關節│郭富城變身街友 《麥路人》道盡小人物悲哀

▲ 點我聽內容↑。 文|膝關節(電影通路工人,影評人) 圖、影音畫面:華映娛樂/提供、美編視覺設計組/後製   《麥路人》 韓國《麥路人》這片名對於多數台灣觀眾來說,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但在看過本片後,就會發現片名相當具有巧思。 首先粵語中麥路人與「陌路人」同音,陌路人指的是一群陌生人。而電影裡面敘述一群街友從陌路人變成朋友,這群街友又在入夜的時候前往24小時經營的麥當勞速食餐廳。 麥當勞的廣告文案好多年都曾經寫著「I’m lovin’ it」,這片英文片名則成了「I’m livin’ it」。 算是一語雙關地道出,本來只是大家來麥當勞享受美食,如今街友來這裡,變成了住在麥當勞。這個街友入住麥當勞現象,最早從日本開始,因此還曾經出現了「麥難民」這樣的專有名詞。 由於潔淨環境加上相對安全,如今很多經營24小時的店家,都可能會延伸出街友群聚問題。 《麥路人》就從中拍出這些街友們的辛酸哀歌,金馬獎影帝郭富城再度變身落魄人,扮演一位在街友群中想辦法幫助大家過生活的街友大哥。 隨著他幫助每個落魄者,慢慢地發現為何他總是穿著西裝外套,跟其他街友大相逕庭,還能以流利英文幫忙寫求職信? 原來他曾經是高級金融交易員,直到某次交易搞砸動用公款,被關入獄,出來之後無法回到過去風光名利場,選擇逃避家庭,反而與街頭流浪漢、貧困者、單親媽媽們組成了另類的大家庭。 看這部片無疑是欣賞郭富城及楊千嬅等群星們的表現,郭富城當然是非常吃重的演出,他背負著街友們的期待,因為他總能讓問題迎刃而解。 但郭富城自己的內心問題,卻是無人能解。害怕自己的家庭缺席,無法對母親盡孝,卻又不想讓媽媽看到自己落魄模樣,最後只能委屈妹妹代盡兄責。 街友情況來凝視當代香港社會現象,有從中國內地來香港謀生、年輕小朋友與家中不合而呈現離家出走、夕陽產業工作者,或是從來就無法被雇用的邊緣人。…

Read More »
影視娛樂新聞E-news

【壹揪看88影評】何瑞珠│一張照片!蒸發8千億股價市值 《小可愛》性感小女孩犯眾怒

文|何瑞珠(紐約大學電影理論研究所碩士、資深影評人) 圖片:Netflix/提供、翻攝畫面、美編視覺設計組/後製 《小可愛》Netflix 一張海報可以讓Netflix股價大跌,市值蒸發三百億美元嗎 《花木蘭》撐港警,感謝新疆當局,佈景搞錯朝代,化妝搞錯國家,還讓古代的中國人全都講英文,都沒賠這麼慘,到底什麼電影能比《花木蘭》的災難更嚴重百倍,而且抵制這部片的人壓根沒看過電影,所以應該問,究竟是什麼犯眾怒的電影海報啊? 不太清楚Netflix的宣傳團隊為何「假裝自己很會」地換海報,還把電影在柏林和日舞影展得獎的紀錄刪除;莫非,Netflix是認為得獎就是票房毒藥的意思嗎?但就算Netflix版海報裡的小女孩穿得很露,這張海報真有兒童性暗示?美國甚至還有議員表示,要調查這是否屬於犯罪行為?到底這張海報觸怒了美國清教徒的哪條紅線?而少女們勇於性感其實正是《小可愛》探討的主題,兒童被性慾化是個始終存在,還越來越嚴重的議題,這部片則是無比勇敢地直探爭議核心。 電影敘述一名住在法國的塞內加爾裔穆斯林少女,先遇到了家庭問題,在電影中並未露臉的爸爸,竟然回非洲老家娶了第二個老婆,還要帶回法國,讓媽媽以淚洗面,11歲少女雖然憤怒,但顯然無力對抗整個穆斯林文化的男女不平等,家庭問題也讓她更想在校內找到朋友,住她家樓上的同齡女孩頭髮染得五顏六色,邊跳嘻哈舞,邊等洗衣,還用熨斗燙髮,鄰居酷少女舉手投足都讓主角艷羨,也讓她費盡心力想打入「小可愛」舞蹈團小圈圈。 主角接著偷了堂哥的手機,偷看網路上的情色影片還模仿舞步,這群小女孩把保險套當氣球吹,又狂稱玩過保險套可能會死,在她們顯然對自己的身體和性都還一無所知時,卻已經知道賣弄性感能獲讚無數,導致主角變本加厲地想用「性感」當人氣吸盤,甚至不惜拍下體裸照上傳,Netflix那張問題海報其實來自電影結尾的舞蹈大賽重頭戲,導演除了呈現小女孩們的性感舞步外,也呈現這段舞蹈在片中引發兩極話題,有人看到眼睛大吃冰淇淋,也有家長滿臉不敢置信,當場遮住女兒的眼睛。 顯然導演安排這個段落並非讓小女孩展現性感而已,而是追根究底地探討,到底這些小孩為何要這樣做?小孩們在還不知道性誘惑是什麼時,現今社會卻已先讓她們嚐到「扮性感」好處多多的甜頭,所以究竟是誰造成小女孩們想要扮性感呢?整個社會?還是未知人事的小孩? 這部電影的部分段落不太有邏輯和條理,但這似乎是法國片的通病。譬如主角家中的「新房」,準備給父親和其新婚小老婆用的,小女孩被告知絕對不可以進去,但她為了討好閨密不但立刻打破禁忌,還在床上玩耍,之後應該有處罰吧?還是被剪掉?還是原本就沒有後續?小女孩有許多行為都興之所至,沒有章法,令人感到有點突兀,但也許11歲的小孩就是這樣不按牌理出牌? 雖然如此,《小可愛》瑕不掩瑜,導演的勇於挑戰禁忌令人欽佩,這個社會充斥著兒童可以大量取得的情色訊息,難免11歲的少女會模仿,父權社會一方面不讓少女對自己的身體有自主權,不可裸露,不可展現性感,另一方面,又愛物化女體,讓少女們得知裸露自己的身體可以嚐到甜頭,所以到底是少女們的性感罪該萬死?還是總在獎勵女人裸露,又要譴責女人裸露的父權社會有毛病?(責編:洪健庭 編審:蕭文龍、黃識軒)

Read More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