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亂象

政治新策Politics

中華民國生日快樂 請總統正視亂象遵憲法還人民第四權

中華民國 MORE NEWS:http://www.pets88.com 臺灣亞洲時報:https://twasiatimes.com

Read More »
政治新策Politics

歐葛88報告蘇貞昌→立委洪孟楷質詢應如實答覆 文化傳播相關產業及官員都應好好做功課

黃識軒/特稿 日前立法院新會期開議,行政院院長蘇貞昌在場備詢;但他數度不針對立委提出的問提直接正面答覆,還把球丟給其他同仁,過程中或許是他有脫稿演出的狀況,也可能因不知如何回應,竟以「一個院長要做決定是從全盤來看」之詞,作為他有所不知的藉口。 雖然蘇貞昌所言也的確沒錯,位階決策大位者,需對即將議決之事,先全面瞭解後,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然而,他所言卻證實他有所不知,還說:「所以需要主委(指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啊,他要更專業。」原來,主委不專業。但主委仍在職,院長也沒被換掉,那這種戲碼究竟還要演多久? 「2020年是關鍵的一年」總統蔡英文曾如此講過。 過去,臺灣在邁向發展期,許多政策新制都稱作轉型,要讓寶島更好;但這與政府施政竟導致媒體亂象嚴重加劇到無法可管,亦無主管機關,影響產業與國家經濟,更敗壞影視文化等事業體。 從洪孟楷質詢蘇貞昌的過程中,竟讓真相浮現;即亂做決策、罔顧國人福祉,至於是為了什麼目的?仍無法獲悉。是否足以罷免總統則又是另一層面的複雜事。 只是沒想到,19日這一場有關立法院第10屆第2會期的質詢,針對蘇貞昌率同相關部會首長列席,提出有關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美國豬肉及牛肉進口的專案報告。 全民又受媒體亂象影響,重點放在洪孟楷準備熟豬肉兩盤,讓蘇貞昌當場直接吃,並辨別出臺灣、美國豬肉分別是哪一盤。吃不吃豬肉,其實不重要。   憲法賦予媒體第四權,是為了保持中立客觀,以利維護國人基本「知」的權利。 孰料,西元1999年前政黨極欲藉由廢除《出版法》操弄媒體,還以看似光明正大的目的裁廢新聞局,改增設文化部;結果,媒體被搞爛,還變得更腐敗,連帶影響文化。 2010年左右,政府開始將重心放在推廣文化創意產業,還打出許多新政策,聲稱要讓臺灣轉型成為像是全球最耀眼的一顆星,更要接軌國際,憑文創創造產值與商機,也令各產業跟進將許多大小事都緊黏著「文創」二字,後來還有了「松山文創園區」。 但將近十年,文化有變好嗎?2020年的現在是否有能搬得上檯面、看得到永續的未來、將產值回饋予國家或全民的文創產業?都沒有! 然而,這些年過去了,有心改變的政府執政團隊卻因陋習不改,使問題癥結點繼續與相關政策依存著。 如此就是亂花濫用公帑,不把全民納稅金當自己的錢妥處;卻也能藉此理解為何要突然改變公教人員退休金制度、違背當初所訂原則,打擊受此制度吸引而成為公教一員的國人同胞。 因此國家要進步,各產業經濟要有好發展,首要任務是讓大眾傳播媒體導向正軌運作,才得以落實第四權,促進全面性的蓬勃商機與生機,讓寶島不再僅是有如花瓶般、最耀眼的一顆星,而是能引領全球帶動世界腳步持續前進的實力。 至於立院議事也得與時並進,都什麼年代了還停留在過去的傳統思維中。 媒體和全民皆應聚焦在蘇貞昌顧左右而言他的回應洪孟楷,「你去餐廳吃牛排,人家是問你要吃美國牛排,還是澳洲牛排,不是煮起來要你分辨啊」、「我是按《憲法》規定來立法院接受質詢,不是來吃東西」、「你家沒養豬,他(陳吉仲)家有養豬」、「你臺語講得不輪轉(臺語)」、「不是這樣結論的」;難道結論有公式?莫非質詢方式有規範?養不養豬有差嗎?養豬的就有本事先預防口蹄疫嗎? 行政院院長理應熟悉所有資料,不甚清楚推給他人不夠專業,其實就是用人不當,自己不適任,看不到自己的問題,難怪國家至今如此而已。(責編:謝羽彥 編審:蕭文龍‧後製:美編視覺設計組、影音組) ● 點我看「立委洪孟楷質詢蘇貞昌完整實況」

Read More »
影視娛樂新聞E-news

是在「獨」什麼?平面媒體用獨家捍衛新聞 電視台在網路播節目內容已惹議豈能論價值

黃識軒/特稿 是在「獨」什麼?平面媒體用獨家捍衛新聞 電視媒體在網路播節目內容已惹議豈能論價值 「獨家」新聞是為了保障新聞從業人員在憲法賦予的採訪權下,勞心、勞力所得來的資料,並花時間費功夫才得以出版成新聞,向大眾提供公益性質的資訊服務供參。若非如此有什麼好「獨」的,標題有字數限制,也有標題規範,何必浪費去計較「獨家」兩字。 電視媒體不論節目內容,或新聞性的節目內容以報導方式呈現播出的新聞台,若要論獨家,實難想起,究竟將近二十年來有何大新聞、重要新聞、關鍵報導,是產製首創於電視媒體的新聞報導;你知道的話歡迎與我分享。我們能一起探究是否有新聞價值、 至於《新聞面對面》「獨」出了什麼?邀約到總統本人就是價值嗎?有本事從你們認為的「獨」,寫出至少五百字的深度內容嗎? 這是最基本的獨家新聞價值標準。硬要強詞奪理的話,除非總統簽約承諾只會到該電視台的該節目,爾後將永遠不會再赴電視台參與任何錄影,那麼獨家稍微有一丁點意義,不過還是有可能因聯訪讓總統畫面出現在各頻道,那麼那一丁點點的意義似乎又顯得微不足道。 此外,實際一點論的話,難道跑政治線的記者三不五時就會見總統,訪問的工作也會盲目的見一次「獨」一次嗎?不會嘛! 不懂,請花時間、用心思去搞懂。媒體有社會責任、新聞自由與媒體自主是基於信任而來的開放,閱聽眾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學、經歷,瞎搞與否,看得出來;收視率的流失,不是景氣問題,是電視媒體自己陋習不改,沒有追求進步的好奇與上進心,更欠缺天馬行空的創意舉動,擺明就只會跟風模仿,卻又難完全拷貝到位。 不過,就是大頭症所衍生出皮毛等級的作為,持續敗壞全國整體傳播水準,也使媒體亂象加劇罷了。(責編:謝羽彥、壞編、蕭文龍) ■ 本文所附之截圖,包含黃總編輯識軒對該內容中有欠妥處的部分,加以評論說明,亦可見下方純文字。 一、電視台不誤本業自身內容已達,無法在精益求精,才跨界朝多元發展嗎? 二、是前無知是後不求甚解。府方相關之同仁意味告知電視台作法失當或不宜之處是魚味,還是疏漏?倘若府方負責媒體事務,同仁不甚了解,全國還需要爭執先寄媒體亂象嗎?總統府若是隨意病人卡位,那麼亂象很正常,也合理是國家領導團團隊搞出來的結果。 三、就愛偷懶,別人怎麼做就跟著怎麼搞?創意在哪?目的性何在?也在盲目的追數字嗎?還是好心好意的,想將內容上網久存,供各界備查或參考;那以後就別爭執著作權,在那邊跟著吵鬧,自己把內容釋出上網公播,活該讓人有機可趁,自己要先流失價值?豈能咎責於何方呢?

Read More »
政治新策Politics

【壹揪看→媒體改革】裁廢8年!司法特考有漏洞 不知新聞局已逝

[optin-monster slug="jhvxiceefdagxprwv3o2"] 新聞局,已逝……   蔡昀融、黃識軒/台北報導 政府在廢了出版法後,又於2012年裁廢新聞局,改增設文化部;然而,看似欲實現媒體自主、新聞自由的階段性美意之舉,卻在相關決策人員未詳實妥處規畫下,使臺灣傳播媒體無主管機關多年,亦無相關規範有關出版內容媒體應遵循之準則及標準,還令記者專業蕩然無存。 施政不當決策導致媒體亂象加劇,如今新聞也依舊不甚自由或過於自由到侵犯人權、工作權、採訪權等,違反憲法對新聞媒體從業人員應有之保障,俾利報導於眾之公益服務提供內容資訊等,以達人民基本「知」的權利。基於15日進入偵查不公開程序處理中,相關深入內容將於日後再揭。 不過,記者15日於司法單位進行相關處理時,竟從公職人員口中聽及所言「媒體記者主管機關不是新聞局嗎?」頓時質疑政府相關考試體制是否出現漏洞與缺失,公僕豈能不懂產業在體制端的現狀、不知新聞局已裁廢變文化部?如此該如何依法執行其獨立權?進而做出適當處置?文化部也真該廢了。 由於近年亂象過於嚴重,社會秩序始終難以回到正軌;陳菊上任監察院院長一職前,前院長張博雅與所屬監委亦曾針對新聞局裁廢後,點出政府數項缺失;包含「一、原新聞局裁併後之人員、經費均無顯著減少,未符合組織改造精簡之宗旨,組織再造顯係成效有限,且國際宣傳有弱化跡象」。 「二、原新聞局裁撤併入外交部國際傳播司後,由於內外環境更加艱困,以外交部國際傳播司之綿力,實不足以因應國內外之險峻局勢,亟需以行政院的高度,規劃、指揮、推動及整合各部會之國際宣傳業務。」 「三、裁併後外交部國際傳播司推動國際宣傳業務之績效,受限於該部本位主義之業務取向,欠缺跨部會橫向協調整合之機制。」等共由監察院提出五點足以糾正之處,但業界實際上積存多年陋習及因政府不當施政決策導致從業人士權益受損、甚至迫害新聞自由的狀況至今仍層出不窮;黑手遮天,有違新聞倫理。 其實,媒體亂象至今超過20年,除因過往產學上問題「學無以致用」,還未獲解決便遇上政府廢出版法、裁新聞局等新政;再加上網路發展太快且隨之而來的影響席捲全球,竟使得臺灣原有問題爛化成「學無所用」,更遭不肖人士扯出「假新聞」議題風波,誤導視聽,影響新聞從業人員專業與格調水準。 新聞一詞的中文意思解釋很清楚明確,即為新的資訊、消息;不肖人士趁亂徒生是非、炒作相關議題、轉移問題核心,抨擊傳媒報導失真,實為踐踏長久以來新聞編採作業體制內之流程及規範。畢竟真正的缺失在產學雙方,以及網路從使用工具轉變為媒體後,自然不應任人皆可隨意架設網站。 因此終歸是政府的錯,在不當時機鬆綁體制,又未能有妥處規劃,造成媒體亂象令全民詬病竟已長達20多年,豈是宣稱民主自由之國應有的模樣;昔日經手的相關公僕,都應自我反省如此恣意妄為連帶對產業、國家發展等各層面所造成之影響,負起歷史責任。 瞎的是,新加坡施行較適宜之方因應網路轉型為新媒體;掌管電信、電波相關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莫名接手應由文化部或經濟部處理之網際網路視聽管理法草案公聽會時,竟稱星國該舉過當。 不專業、不瞭解實務面的NCC,憑什麼依據和標準足以論斷他國政策,凸顯對產業的點、線、面都相當無知。難道總統蔡英文2020就職演說提及「臺灣是亞洲四小龍第一」,莫非是指在自我感覺良好這一點上,臺灣奪冠? 要確實改善亂象,得從問題最癥結點著手;剷除病灶後,再加以療養,待其體制內外一致恢復到位,即可發揮第四權在民主社會中最強之功效,進而促進各產業發展及國家之進步。換言之,產學皆得全面接受如同健檢般的進行「媒改」並再教育、汰除不適任者,才得以落實第四權,而非淪為任何單位宣傳之工具。 但,政府施政上的不當決策,影響甚遠,亦應有相關罰則懲處機制,以表負責。至於今年七月中,原有的公務人員懲戒委員會改為「懲戒法院」,已於上月正式成立運作,詳可點我。  

Read More »
自動線上看Auto Online-Watching

【線上看】國片落後全世界! 2019年中國大陸號稱首部自製鯊魚片《血鯊》

總編輯前言/台北撰文  臺灣是已開發國家,今年蔡英文就任總統的演說中,更提及我國:「是亞洲四小龍第一!」  然而,民主自由的社會,卻仍遭政客瞎搞;有心人士藉機發橫財,賺到了是否該多做些回饋的善行義事?若有,我們仍應心存感謝;若無,請捫心自問對得起大眾和親友嗎?  我們共同在寶島生長,打拚奮鬥為得是更好的未來,讓後人的生活過得比我們現在還要舒適與便捷,不是嗎?  今年初,政府與執政黨頻花時間搞口罩議題。如今,搭捷運戴口罩成例行公事,捷運站內保全原在維護乘車秩序確保大眾安全,卻淪為舉牌義警在站內外盯人戴口罩;日前又推出頗具質感與看得出費時巧思下所產出的三倍券!  有時間搞這些,為何不檢討究竟為國家發展做了什麼實質有益的事?難道至今只能有一位李遠哲?一名導演李安?臺灣的國際競爭力有如此差嗎?  千禧年後,網路頓時蓬勃發展,科技進步與快速轉變了大眾對傳媒的使用習慣;媒體沒經驗遭逢重大衝擊,遇上執政的政府與政客不忘堅持強打口號「媒體自主、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結果媒體亂象變得更糟糕,沒有找出真正問題、從根本去解決存積已久的癥結。  可見無能的掌權後,才發現對諸事十分無知卻又難屏除私慾,導致徒生沒意義的事欲凸顯有所作為,真相是臺灣20年沒多大不同。對岸的中國大陸卻在這20年,不斷進步,推手之一必有臺灣人出力。  據悉,10年前中國大陸頻向我國影視人才示好、合作、高薪挖人才赴內地;近年,陸續有相關臺客返國求職,記者多方了解後獲悉原因多指「臺客高薪,影視上的技能與行銷步數都已到手,自然不再被需要」。  日前國片《破處》上映前噱頭多,還在台北電影節搶風采;影評人何瑞珠爆該片獲文化部補助金約達1200萬,文化部同仁卻表示:「 經詢問影視局瞭解,國產電影片長片輔導金及國產電影片國內創意行銷補助要點申請,有經組成評審小組評選後通過。」  拜託,那筆錢也有你我的納稅金,花這麼多鈔票還在喊「沒錢」?「沒製作費」?當然,事實並非如此,真相極為可恥。上百台電視頻道內容有少過?近年除臺灣《壹週刊》,有哪間廣、電、出版媒體,單位受營收影響,導致收攤停業,不再提供傳播資訊等服務?  更多詳情擇日再依調查採訪之事實,報導揭露於眾,雲端所紀錄下的歷史也將可令後人驗證一切真相。《派特》暨臺灣《亞洲時報》總編輯 黃識軒(歐葛)2020.08.05。   ● 點我立即線上看臺灣跟不上世界影壇重要主題之一的2019年中國大陸號稱首部自製鯊魚片《血鯊》

Read More »
產經地方生活寵物Industry-Economic-Local-Life-Pets88

【壹揪看→影評】何瑞珠│九把刀式類型片再出擊 歷劫歸來的《打噴嚏》

文|何瑞珠(紐約大學電影理論研究所碩士、資深影評人) 圖片:傳影互動 轟動華人世界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捧紅柯震東和九把刀,甚至創造出九把刀式類型電影。《打噴嚏》的基本元素完全承襲 《那些年》,依舊由九把刀小說改編,男主角依然死心踏地的愛著女主角,他的愛情依舊不在互動,而在表現自己。因此,女主角換誰都沒差,男主角必須引發觀眾同情和為之心痛才是重點;不管女主角說什麼,男主角只會自我沈溺得大吼大叫:「請不要決定我要愛什麼人,我自己可以決定。」這一段,簡直和《那些年》那場男女主角在雨中大吼大叫「大笨蛋」如出一徹。而且男主角再度自以為是的,想藉由在拳賽中出風頭贏得芳心,女主角再度不能理解為何男主角要把自己弄到頭破血流,看來九把刀就算用同一招,對刀粉來說似乎也夠用。電影的執行面不弱,節奏不算太悶,甚至還出現多重特效,外加漫威風格的各色超人來跑龍套,從古天樂的閃電俠到張曉龍的音波俠,再到吳建豪的反派大魔王,配角算是大牌盡出。如果不是九把刀和柯震東兩人都曾醜聞上身,如果不是《打噴嚏》竟然得隔這麼久才上映,電影本身算是完全遵守著類型電影公式,在固定元素中又有些許變化,票房就算不會如《那些年》般突然掀起一波海嘯,應該也不至於太差。但是,類型片的缺點是,重複太多次,觀眾會膩!自《那些年》後,吹起的校園風轉瞬間已經九年過去,童星都轉大人了,再加上九把刀和柯震東至今還在推出純情中二又堅貞不移的愛情片,自己都不覺得演太大嗎?台灣成功的類型片不多,九把刀模式能否繼續存在,《打噴嚏》會是個試金石。兩岸合資的電影原本會使得場景和口音看來很怪,但編導很聰明,把背景全都模糊化,又將港星、陸星全都配音加持,算是盡力把水土不服降到最低。《打噴嚏》的另一個問題是,被迫放棄大陸市場。台灣市場的確需要類型片才能活絡,但劇組又不敢單靠台灣市場,不過陸資和大陸市場卻又動輒得咎,導致兩岸合資模式既不穩定也常水土不服。同檔期的《屍速2》同樣是類型片,但《屍速列車》系列打從一開始就先放棄大陸市場,畢竟活屍是不准出現在中國電影院的;所以這部片在中國只剩下被瘋狂下載的命運,同樣是中級成本類型片,韓國電影選擇的是全亞洲市場而非人民幣市場。以《屍速列車》而言,在亞洲各地都登上票房冠軍後,口碑發酵,也在歐美不少國家做過有限度的放映,自然不僅能回收票房還能創造高盈利,《屍速2》可以搶第一集IP的紅利,在同類型元素下做些許更動。但依舊有活屍、親情、狂奔和末日感等元素,商業電影當然得以尋求最大市場為依歸,看來放棄大陸市場,或許電影才能跑更遠。但台灣仍有《打噴嚏》這種對中資執迷不悟,反被卡關者。兩者在同一天上映,誰的選擇比較吸睛?很快就會分曉。(責編:洪健庭、蕭文龍、黃識軒)

Read More »
產經地方生活寵物Industry-Economic-Local-Life-Pets88

【壹揪看→影評】王志成《警官瑪契拉》│精采絕倫!傑作不看可惜 無間道裡黑道宮鬥

文|王志成(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研究所碩士。曾任《首映》(Premiere)雜誌台灣版總編輯,現為自由編導、影評人。)圖片:Netflix/提供、取材自網路、翻攝畫面 《警官瑪契拉》是這幾年我看到最好的影集之一。由《The Bridge》的瑞典編劇原創,拍了三季,前二季都環繞著連續殺人案展開,第三季另闢蹊徑,因為幼女瘁死而自責、自殘的女警官瑪契拉,因為昔日造假的基因樣本,被誤認為火警死亡,重新現身在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時,她深入當地最大黑道家族臥底。第三季急轉直下、180度迴轉的情節,從第一集開始就讓人跌破眼鏡,濃妝豔抹的瑪契拉依舊不時記憶斷片,也依舊在斷片時暴怒不知造成誰的傷亡,連自己的記憶都不能相信,讓她的臥底任務隨時會穿幫。但她機警的臨場反應,跟不按常理出牌的行為作風,一路化險為夷。演到第三季,《警官瑪契拉》娛樂性非但沒有下降,藝術性還持續拔高,把警方臥底的無間道公式,逐漸發展成黑道王國內的莎翁宮鬥劇,從編到演都在炫技,是不看可惜的傑作。讓《警官瑪契拉》在警匪片、犯罪推理劇中鶴立雞群的原因,在於圓融的的推理技巧和成熟的人性觀點、以及主角性格的豐富矛盾性。第一季裡,那些可憐的受害者,各有其可恨之處:偷客人財物的性工作者、為了論文去跟殺人犯交往的學者...他們不只給自己招來無從控制的橫禍,更連累身邊的人一起遭殃。女兒瘁死、丈夫又突然要分手,女主角瑪契拉感到自責、怨恨、恐懼等種種負面情緒全匯集,卻因記憶斷片,使她懷疑自己殺人埋屍的同時,憑藉細膩的觀察力,不斷引領刑事組突破一個又一個的盲點,愈接近破案、也愈接近自我曝光。內在矛盾撐起全劇情感張力,觀眾很難不同情這個渾身是傷的女警,她亦正亦邪的作風,在第三季裡發揮得格外淋漓盡致。以身涉險,是她自殘的另一種方式,我們都知道,臥底一旦曝光,下場會有多恐怖悲慘,女主角不只當黑道的情婦、上床還要裝不知情被偷窺、殺人放火等樣樣都來。突破所有道德底線、玩火走鋼索的自虐情境,讓人看得無比揪心。犯罪有不同的動機,黑道王國宮廷內的爭權奪勢,卻非常莎翁,骨肉手足相殘,透過瑪契拉的穿針引線,至親間的嫌隙,慢慢切割分裂。昔日警局同事,不明究裡的窮追不捨,出於好意卻讓女主角更加隨時會穿幫。想救人卻可能變成害人、最親密的人也是背後捅刀的人,反諷的情境,充滿對人性的哀嘆;遇人不淑的瑪契拉一以貫之,只是到了第三季,她在發現又一次被枕邊人背叛時,反而有一種自虐的釋懷。從第一季就得到國際艾美獎最佳女主角獎,安娜弗里爾把《警官瑪契拉》演繹成讓所有女演員流口水的複雜角色;暴起暴落的情緒變化、充斥矛盾的內心世界、如履薄冰走鋼索的臨危處境,相隔幾年重看第一季,依舊覺得精采絕倫。(責編:葉畀威、蕭文龍、黃識軒)

Read More »
產經地方生活寵物Industry-Economic-Local-Life-Pets88

感謝蔡政府讓臺灣未來真美好 不僅有菜英文還免念書一起混吧 

黃識軒/台北報導 一言難盡,卻是事實!很抱歉,我們專業的媒體從業人員不能接受。對不起,請尊重我們媒體人與閱聽眾。每一份工作都需要受教、學習後,才得以熟能生巧;而在這之上則需要相關規範,以利約束管理人員及維持控制內容等服務品質。 任何人都能隨意擁有平台發聲,這稱之為部落格;媒體傳播包含影視文化藝文教育政商財經社會等範疇太廣大,目前全臺灣大專院校相關科系院所都沒有一位配稱得上專業媒體人的教職人員,更遑論文化部、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已非傳媒主管機關,必須再次稱讚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的立委們實在好棒棒! 連媒體、部落格都不會分辨,難怪控制不了傳媒亂象。說真的,現在全國人民都是媒體人,蔡政府開記者會,記得要家家戶戶廣發邀請函,有本事亂搞媒體,也要有種面對問題,不要怕,好嗎?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蔡英文總統,希望您能看見本篇報導,可打開溝通之門,不然以後的歷史課本上您會被如何紀載?看您在不在意囉!《鏡周刊》的執行副總編輯宋筱玲若看到也請代為轉達或直向總統報告。 ▲宋筱玲。(黃識軒/攝)

Read More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