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成

影視娛樂新聞E-news

【壹揪看88影評】王志成│感官鬥智遊戲《看不見的目擊者》 神似《盲證》重拍有驚喜

. 文|王志成(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研究所碩士。曾任《首映》(Premiere)雜誌台灣版總編輯,現為自由編導、影評人。) 圖、影:華映娛樂/提供 自奧黛麗赫本的《盲女驚魂記》之後,以盲人為主角的驚悚劇,一直沒有間斷過。 《看不見的目擊者》重拍韓國2011年的《盲證》,後者是一部為了娛樂效果,相當剝削灑狗血的商業片。 因車禍失去視力的女主角,原本的警察技能,對於辦案推理沒有多大幫助,危急時刻不是癱倒在地,就是用動物原始本能,近身搏擊。 看不見的目擊者 《看不見的目擊者》做了相當多改編,增加推理成分、善用職業特長、對主角性格有比較立體的刻畫,甚至為連續命案鋪陳出一幅社會面相,成為跟原作表面神似、內在卻非常不同的作品。 從一宗行車事故,曾因意外而失去視力的女主角,堅持車上有綁架案,警方半信半疑,在女主角堅持不懈、抽絲剝繭的追查推理後,竟然在垃圾堆裡翻出一排少女屍首,而沒有一人是報案協尋的失蹤人口。 讓人毛骨悚然的事實背後,是大量失能的家庭,造成少女離家出走,走投無路時被淫媒誘入風化業,成為連續殺人魔下手對象,離家時既然沒人報失蹤,往後是生是死也沒人在乎。 低調陰暗的攝影,把這種社會老齡化、年輕生命如垃圾般丟棄的絕望,視覺化的相當稱職。而殺人魔只是一個模仿犯,意味在沒有被立案追查的社會不同角落,可能還有更多類似的事件,這是弦外之音。 在盲女捲入綁票/連續殺人案的基礎上,本片加入了西方近代經典驚悚劇如《沈默羔羊》《火線追緝令》等的儀式性殺人手法、和更曲折的殺人動機,讓女主角偏執的救人動機,跟凶手如陰陽般對立起來。 「看」是慾望的投射,把被看的對象物化後,成為看的主體,慾望才實現。 兇手的慾望不只是殺人,而是拍下殺戮過程,回頭再從「看」裡,找到慾望的滿足。一般人往往視而不見,片中倦勤、等退休、混養老的警察,就對轄區諸多的失蹤案視而不見。 電影觀眾不也都放大影像裡自己想看的部位、對不感興趣的視而不見?女主角的眼睛看不見,其他所有感官反倒一起運作。 「看見/看不見」不只是兇手跟女主角你躲我查的貓鼠遊戲條件,更是犯罪動機的起源、突破視而不見的推理起點,這是本片在主題上,對人性感官很迷人的辯證。 盲人驚悚劇照慣例要斷電,因為在黑暗中,盲人反而有優勢,但是這年頭誰沒有手機? 《看不見的目擊者》善用劇情裡的小元素,翻轉局勢,不管是女主角的推理、或者對感官的運用,刻畫都相當出色,是一部帶來驚喜的重拍之作。(責編:謝伊妍、蔡昀融、陳盈盈 編審:壞編、蕭文龍、黃識軒 後製:美編視覺設計組、影音組) MORE NEWS:http://www.pets88.com…

Read More »
影視娛樂新聞E-news

影評全先看 補班日不無聊

影評 ● 膝關節《阿公當家》● 資深影帝級人物勞勃狄尼諾曾是許多經典名片的硬漢代表,從《教父》的剽悍,《四海好傢伙》、《四海兄弟》等黑幫片著名形象,《計程車司機》的神經偏執角色。有趣的是,隨著勞勃狄尼諾年歲漸增,進入90年代之後,他似乎特別愛演搞笑喜劇,而這些作品由於能跟過去的不苟言笑的角色對照,昔日的耍狠對照今日的耍寶,絕對是喜歡他的影迷一大樂趣。 之前的《阿公歐買尬》就已經開足銀髮族年齡玩笑,這次的《阿公當家》則有點更無厘頭地拿祖孫之間的戰爭當喜劇,而且這回是全明星陣容,演勞勃狄尼諾的女兒是烏瑪舒曼,飾演風情萬種的超市收銀員居然是昔日玉女明星珍西摩爾,外加克里斯多夫華肯也來當搞笑綠葉,《阿公當家》的星光陣容算是很齊全的。 《阿公當家》的架構建立在於傳統VS.現代的趣味,傳統老一輩的勞勃狄尼諾習慣舊式的生活風格,直到因為無法順利在超市自助結帳而與店員起衝突。女兒避免爸爸獨居還有問題,乾脆帶回家一起住,結果老爸要睡金孫房間,孫子被迫睡閣樓,結果在同儕起鬨之下,決心與阿公展開奪房大作戰。爺孫倆互相「衝康」,設計心機陷害彼此,過程笑料不斷。 勞勃狄尼諾這些年的喜劇片有時尺度頗大,「恥」度也很驚人,但這部算是口味有點重,還讓這位老影帝出盡洋相,更要犧牲「小弟弟」,意外添加驚人笑彈。這段爺孫作戰,同時也揶揄了岳父與女婿之間容易劍拔駑張的狀況。還順道消遣每個家長都擔心女兒交男朋友,如讓烏瑪舒曼也對正值青春期的女兒格外保護,要求不可以隨便交男友,結果這段戲也擦出不少火花,更有一場戲讓烏瑪舒曼展現猶如《追殺比爾》的氣勢。 也因為烏瑪過去飾演過如此剽悍的角色,因此本片讓她擔任倒楣搞笑媽咪的段落,絕對會讓觀眾噴飯。兒子要惡整阿公的詭計都沒整到阿公,居然整到媽咪。雖然這些笑料很鬧,也帶了幾分《小鬼當家》那樣的童趣,但就是因為本片這些大明星放下身段演出,會讓熟悉他們的粉絲格外有感。那些過去動刀動槍的大明星,如今都為了演溫馨家庭喜劇而甘願出盡洋相。 《阿公當家》絕對不只是只是設計爺孫惡整橋段而已,最後還是要回過頭討論家庭價值,以及不同世代之間如何理解彼此。資深世代可以協助年輕世代找到自我定義,而年輕世代則能讓銀髮族趕上數位時代的學習趣味,在互鬧陷害彼此的喜劇主題中,仍然找到獨特的溫馨節奏。看到放下包袱的大明星齊聚一堂,光是看到勞勃狄尼諾脫褲子犧牲色相,應該很值回票價。 ● 何瑞珠《這就是芭莉絲》 ● 希爾頓集團最有名的繼承者,芭莉絲希爾頓,從18歲起,因為性愛影帶被po上網莫名成為全球最知名人物之一,過去21年,她的影像無所不在,主演實境秀、拍電影,到處參加名流派對,後來還變成全球最高價的女DJ以及總在全球宣傳以她為名的產品,已經無所不在的芭莉絲希爾頓,還可能有不為人知的一面嗎?答案竟然是,她還真有不為人知的一面。 《這就是芭莉絲》的前半部是在解構過去21年來無所不在的「芭莉絲形象」,原來那些全都只是在演戲,芭莉絲在鏡頭前自創了幾句口頭禪幫助人們記住她,她總是光鮮亮麗地現身,對粉絲展現無比的親和力,努力打造「富家女的完美生活」,創造屬於她的名媛經濟,讓大批粉絲搶買以她為名的產品。但她畫著大濃妝,躺在五彩繽紛的氣球中拍照時,其實已經半夜十二點半,等到拍照工作結束,一旁的經紀人卻要她明早八點半前就要梳畫好,因為隔天從一大早開始,又有一整天的行程,芭莉絲就在這種鐵人行程表中,度過21年,就算IG上po出希臘度假,其實也是隨時隨地在擺拍和po網,壓根把渡假當工作,這種虛構的美麗生活為她賺進了近90億新台幣的財富,完美名媛的光彩生活原來是為了賣產品。 這部紀錄片打從一開始,就讓芭莉絲藉由重複講述『我是芭莉絲』這句台詞,展現了自己不同風格的配音,原來過去那個娃娃音傻白甜只是芭莉絲自創的銀幕形象,芭莉絲天生的嗓音是低沈而決斷的,比較像她目前88億總裁的形象,而她在早期的實境秀《拜金女新體驗》中的裝傻賣笨也全是演的,原來這位叛逆白富美,從高中開始就不斷進出各種矯正學校,她屢屢逃走,死不肯吃藥,被關禁閉,照三餐被打罵直到18歲,因為在受虐體罰教育下長大,導致她成年後格外渴愛,又極度不信任人,也讓她至今無法睡好覺,總是惡夢連連和失眠整夜,直到拍了這部紀錄片,導演意外發現原來真正的芭莉絲和鏡頭前的芭莉絲壓根兩種人,進而讓她打開心扉,甚至戰勝心魔,解開心鎖,站出來替這些在矯正學校魔掌下生存的受虐兒發聲。芭莉絲在影片後半段和以前同在矯正學校的同學們相聚,一起站出來高舉著「反暴力、反霸凌和反體罰」的標語,希望阻止這類機構凌虐青少年。 根據芭莉絲矯正學校同學的描述,原來芭莉絲從小就是個頭腦一流,講起經濟學理論頭頭是道的人,友人笑道,『芭莉絲竟然在《拜金女新體驗》中假裝沒看過拖把,但她怎麼可能沒看過拖把,矯正學校天天要她們打掃。』而且『芭莉絲的聲音根本不像電視上那樣』,可見芭莉絲有多認真在經營自己傻白甜的虛構形象,芭莉絲以前拍電影時得過好幾座金酸莓獎,這位被公認為史上最爛演員之一的女星,卻演了傻白甜整整超過20年,而且大家還信以為真。她似乎深知群眾羨富又仇富的心理,因此塑造了一個大家愛看又愛罵的名媛傻妞銀幕形象,讓她源源不絕的創造商機。 《這就是芭莉絲》解構的不只是媒體和自媒體虛構的假象,以及名媛經濟學幕後的真相,同時還是個受虐少女靠著瘋狂工作麻醉自己,逃避過往,企圖活下來的倖存者記實。我壓根沒想過我會看一部芭莉絲的紀錄片,而且竟還看到哭了。 ● 王志成 《殺戮荒村》●…

Read More »
全世界國際間消息World-International Info.

【壹揪看88壹週刊】 王志成│蘋果的勇氣 黎智英捉放記

    王志成/特稿 已經停刊歇業的台灣《壹週刊》,曾出版過一期雜誌,內容含很長一段時間登載過黎智英寫的專欄。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兩段:第一段大意是說老闆出錢投資,當然是要員工去實踐他的理想,年輕人不要作夢,幻想別人出錢來讓你實踐理想。 二是辦媒體只能有一個老闆,讀者或廣告商只能擇其一。這兩段話前者務實、後者充滿理想性。 從香港雨傘革命開始,他的名字不時跟民主運動/政治連結在一起,伴隨的是《蘋果日報》跟他住家大門被人投燃燒彈、他本人被丟穢物,還有眾人皆知的就是他已進出警局好幾次。 去年「反送中」活動,香港民憤達到高潮;其實在民主國家,任何一場超過200萬人的遊行示威,都是動搖國本的事。 而香港是一場接一場,港府完全裝死無動於衷,當傀儡的立場很明顯;黎智英怎麼可能沒看出來?但他還是以年逾七十高齡,持續走在人群中;因為,他要鬥的,不僅只是為了一口氣而已。 中、英聯合聲明簽署於1984年。97回歸,89年的「六四事件」夾在中間;香港人對於六四可能帶來中國的民主化,在回歸的陰影下,曾抱以厚望。 雖然事件以血腥鎮壓收場,但港人年年盛大紀念六四;對於把「六四」列為禁用字的中共,當然是如芒在背,一國兩制可不是讓香港用來示範怎麼造反的。 香港在過去百年,是西方在東方基礎上打造,最燦亮的殖民地;上個世紀80年代後,香港也是在西方影視裡最頻繁亮相的國際城市,吳宇森、徐克、王家衛等人,不只把香港包裝亮相給全球看,也把西方技術和觀光客帶進香港。 拿回主權、在香港動粗,就像在國際舞台上,內急就地脫褲拉屎,土共嘴臉,全世界都看得一清二楚。 中共極權習慣關起門來打人,對法輪功的迫害、或者在新疆的為所欲為,一旦公開,都是逆文明的反人類行為。 但是因為關著門,加上嚴密監控,沒有誕生代表性領導反抗的人物。 香港從雨傘運動到反送中則不同,像黃之鋒、周庭、羅冠聰等青年一輩風湧雲起;泛民主派的老將如李柱銘也不曾缺席,黎智英歷年就捐給泛民主派數千萬港幣,而且黎智英還擁有媒體,極權不是最怕人民吃了智慧的禁果,開始不聽黨的洗腦了?        …

Read More »
產經地方生活寵物Industry-Economic-Local-Life-Pets88

【壹揪看→影評】王志成、歐葛│網路衝擊全球疫情 Netflix《不死軍團》不死的迷思

  文|王志成(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研究所碩士。曾任《首映》(Premiere)雜誌台灣版總編輯,現為自由編導、影評人。)、歐葛 圖片:Netflix、取材自網路 沒人預料到2000年後,電腦網路擾會亂了媒體市場,還改變閱聽眾慣用的獲取資訊媒介,連帶拖累傳播內容。 但正因網際網路,初來乍到的它,跟著我們一起成為了明日的歷史記載。 礙於沒經驗也無前例可循,對它竟如此直接闖進平時的日常生活,眾人變得不知所措、如臨大敵,防範方式或迎擊後的處理.也都讓人簡直是「丈二金剛」。 當前網路仍持續進步地方發展著,此波新媒體對上傳統媒體的頗似今年全球遇上席捲世界各地、造成不少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也稱新冠肺炎,即COVID-19)」,至今防疫工作仍未能鬆懈。 多國政府以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公共場所的機會,向國人宣導能自行防疫的基本功;據稱也因此宅在家的人變多了,搞得對外公開營業的業者及戲院影城經營者吶喊沒人上門、日子過得更加艱難。 雖然地球上大部分戲院都沒有開,好萊塢也捨不得把耗費鉅資的大片輕易當砲灰,影視串流業卻不小氣,Netflix陸續推出馬克華伯格主演的《史賓賽的機密任務》、萊恩雷諾斯主演的《鬼影特攻:以暴制暴》、克里斯漢斯沃主演的《驚天營救》、莎莉賽隆主演的《不死軍團》,部部都有好萊塢商業大片的製作水平。 這些影片幾乎都以單一大卡司為號召,也聚焦個人英雄主義,場面規模和技藝都無話可說,唯一能夠讓人挑剔的就是劇本:《史賓賽的機密任務》重複《致命武器》黑白搭擋辦案,在高度暴力中試圖搞笑的公式;《鬼影特攻:以暴制暴》是另一種《不可能的任務》、《驚天營救》你會以為是布魯斯威利的老片重拍、而《不死軍團》則把《時空英豪Highlander》的主角換成女性,所以像《獵殺星期一》那種充滿想像力、曲折迂迴的故事才顯得彌足珍貴。但是不用去戲院,可以間歇看到這些原創動作大片,還是讓人多些樂趣。 《不死軍團》由莎莉賽隆飾演不死戰士,數百年間陸續找到同樣不死的特異人類,形成一個剷奸除惡的團隊,卻在當代被醫學基因財團盯上,設計誘捕,想取出他們的不死基因,開發成醫療商品。 這個故事只有兩段:不死戰士被設計捕獲、新加入的菜鳥救出同伴,故事中卻充滿反諷。 第一個發現自己不死特異功能的女主角,往後數百年一直在找尋跟她一樣的不死者,他們歷經各種朝代、地區、文化的演化,在努力試圖除惡行善的漫長歷程後,人類依舊未能完全擺脫巫術、封建迷信、各種不平等迫害的框線,說起來真讓人灰心。 更糟的是,新的巫術叫做科學、新的極權叫做跨國資本主義,因為對「不死」的貪婪,這些永生的英雄,被當成白老鼠獵捕、實驗。 光是想像一個討厭的人不死都令人無法忍受,更別提希特勒、史達林、毛澤東跟各種殺人魔都死不了的話,地球會變什麼樣? 因為有死亡跟失去,人類才懂得珍惜當下所有,人人生而資質和家世都不平等,唯有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壞人也終需一死,善良的人才至少有一點希望。 在這部完全以動作戲為主的電影裡,《不死軍團》以對科技濫用的批判,回到生死之於人生意義的省思,莎莉賽隆冷豔力圖詮釋出一個看盡歷史興衰、人性墮落的不死者,生無可戀、死無可能的疲憊感,給了這部動作片一點傷感的內文。不死,也有可能是一種詛咒。(責編:黃識軒)

Read More »
影視娛樂新聞E-news

【壹揪看→影評】王志成│末日反思!Netflix《絕夜逢生》最謔仿全球防疫 《屍速列車:感染半島》爛片

  文|王志成(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研究所碩士。曾任《首映》(Premiere)雜誌台灣版總編輯,現為自由編導、影評人。) 圖片:Netflix、車庫娛樂、取材自網路 人類歷史上的2020年,全球大多數人都被疫情困在家裡,源源不絕新推出的戲,大都是在2020前拍攝完成的;這裡要談的兩部末日災難片,卻都對於疫情發生中的現象有所對應。不能不說,只要從人性出發的創作,幾乎都可以反射出某種人類集體潛意識的必然趨勢。 Netflix的影集《絕夜逢生》裡,一架被北約軍官挾持的飛機,不停朝著黑夜方向飛去,因為據北約軍官偷聽到的機密:地球上凡是被陽光照到的人都死光了。 從不知情到知情,飛機上來自不同國家的乘客,每個人各有盤算,簡單說:他們都是個人主義者,覺得自己的需求最重要,就算會一起死,也要為所欲為,哪怕人類已經要被集體滅絕了,機上還有人ㄧ心想自殺。 這不是對於西方在疫情嚴重、毫無解藥也不知病毒來源的情況下,不聽勸告,硬是不肯戴上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到七月下旬已經死了超過五十萬人、超過一千六百萬人染疫的最生動刻畫? 在個人求生意志、和為人類保留生命的大前提下,我們也看到「民主」要達成共識的無效率,因為誰也不肯讓誰。 反倒是誰握著槍,就可以挾持駕駛員跟機上乘客,讓飛機朝著他要的方向飛,「槍桿子出決定權」的刻畫,證諸極權國家在疫情下的資訊隱瞞和硬性封鎖,讓人失笑又感嘆,《絕夜逢生》前已經有很多這類末日題材,本片卻最像對2020全球疫情處境的謔仿。 電影《屍速列車》系列,依我看,只有前傳的動畫《起源;首爾車站》有創意,《屍速列車》是東抄西抄《惡靈古堡》《末日之戰》類型片的爛片,衍生劇《屍戰朝鮮》抄襲美劇《血族》,用寄生蟲解釋活屍成因。 《屍速列車:感染半島》即《屍速列車2》沒有比較好,逃離者重回韓國是《瘋狂麥斯》的廉價版,當社會制度全面瓦解,僅存的人,重回原始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沒有理性、情感跟靈魂的人,跟活屍一點分別都沒有。 但是重回活屍之地的動機很有趣:為了找回黑道遺落在當地卡車上的2500萬美元。 人為財死,當疫情遍佈,所有生產和流動都處於停滯的情況下,為了不讓「經濟」這部推動當代文明前進的機器生鏽死去,一些國家紛紛在尚無解藥、也不清楚多少人是無症狀感染者的情況下,硬是解封重啟社會經濟活動,包括開放國際觀光,然後病毒也毫不客氣,繼續演化、繼續感染更多防備不足的人。 這跟健康的人為了錢,跑回去屍毒遍地的《屍速列車2》多麼像,命如果沒了,「經濟」是要給誰用呢?「人為財死」聽起來如此膚說教的一句俗話,卻是2020疫情時代最貼切的形容詞。 搶糧搶生活用品、因恐懼而排外,這些末日的自私行為,都已經在全球輪番上演過;封閉在家幾個月便關不住硬要外出、報復性出遊消費、重開邊境重啟經濟等,都是現在進行式,《絕夜逢生》跟《屍速列車2》娛樂與否因人而定,對人類面臨末日的思路和行為模式的預告,卻值得當代人反思。(責編:洪健庭、壞編、蕭文龍、黃識軒)

Read More »
產經地方生活寵物Industry-Economic-Local-Life-Pets88

【壹揪看→影評】王志成《警官瑪契拉》│精采絕倫!傑作不看可惜 無間道裡黑道宮鬥

文|王志成(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研究所碩士。曾任《首映》(Premiere)雜誌台灣版總編輯,現為自由編導、影評人。)圖片:Netflix/提供、取材自網路、翻攝畫面 《警官瑪契拉》是這幾年我看到最好的影集之一。由《The Bridge》的瑞典編劇原創,拍了三季,前二季都環繞著連續殺人案展開,第三季另闢蹊徑,因為幼女瘁死而自責、自殘的女警官瑪契拉,因為昔日造假的基因樣本,被誤認為火警死亡,重新現身在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時,她深入當地最大黑道家族臥底。第三季急轉直下、180度迴轉的情節,從第一集開始就讓人跌破眼鏡,濃妝豔抹的瑪契拉依舊不時記憶斷片,也依舊在斷片時暴怒不知造成誰的傷亡,連自己的記憶都不能相信,讓她的臥底任務隨時會穿幫。但她機警的臨場反應,跟不按常理出牌的行為作風,一路化險為夷。演到第三季,《警官瑪契拉》娛樂性非但沒有下降,藝術性還持續拔高,把警方臥底的無間道公式,逐漸發展成黑道王國內的莎翁宮鬥劇,從編到演都在炫技,是不看可惜的傑作。讓《警官瑪契拉》在警匪片、犯罪推理劇中鶴立雞群的原因,在於圓融的的推理技巧和成熟的人性觀點、以及主角性格的豐富矛盾性。第一季裡,那些可憐的受害者,各有其可恨之處:偷客人財物的性工作者、為了論文去跟殺人犯交往的學者...他們不只給自己招來無從控制的橫禍,更連累身邊的人一起遭殃。女兒瘁死、丈夫又突然要分手,女主角瑪契拉感到自責、怨恨、恐懼等種種負面情緒全匯集,卻因記憶斷片,使她懷疑自己殺人埋屍的同時,憑藉細膩的觀察力,不斷引領刑事組突破一個又一個的盲點,愈接近破案、也愈接近自我曝光。內在矛盾撐起全劇情感張力,觀眾很難不同情這個渾身是傷的女警,她亦正亦邪的作風,在第三季裡發揮得格外淋漓盡致。以身涉險,是她自殘的另一種方式,我們都知道,臥底一旦曝光,下場會有多恐怖悲慘,女主角不只當黑道的情婦、上床還要裝不知情被偷窺、殺人放火等樣樣都來。突破所有道德底線、玩火走鋼索的自虐情境,讓人看得無比揪心。犯罪有不同的動機,黑道王國宮廷內的爭權奪勢,卻非常莎翁,骨肉手足相殘,透過瑪契拉的穿針引線,至親間的嫌隙,慢慢切割分裂。昔日警局同事,不明究裡的窮追不捨,出於好意卻讓女主角更加隨時會穿幫。想救人卻可能變成害人、最親密的人也是背後捅刀的人,反諷的情境,充滿對人性的哀嘆;遇人不淑的瑪契拉一以貫之,只是到了第三季,她在發現又一次被枕邊人背叛時,反而有一種自虐的釋懷。從第一季就得到國際艾美獎最佳女主角獎,安娜弗里爾把《警官瑪契拉》演繹成讓所有女演員流口水的複雜角色;暴起暴落的情緒變化、充斥矛盾的內心世界、如履薄冰走鋼索的臨危處境,相隔幾年重看第一季,依舊覺得精采絕倫。(責編:葉畀威、蕭文龍、黃識軒)

Read More »
影視娛樂新聞E-news

【壹揪看→影評】王志成《被遺忘的人生》81分│姊妹生命歧路神似台劇 一部通俗卻魅力十足的作品

文|王志成(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研究所碩士。曾任《首映》(Premiere)雜誌台灣版總編輯,現為自由編導、影評人。)圖片:海鵬影業/提供 我在看《被遺忘的人生》時,一直有一種恍惚的錯覺,覺得跟小時候看的台語劇非常神似:姊姊姬妲跟希臘水手熱戀私奔,幫忙看門的妹妹尤莉迪斯等不到姊姊回來,下嫁父親事業夥伴的兒子。 在希臘看穿始亂終棄負心漢的姊姊懷孕回到家,被憤怒羞恥的父親逐出門。姊妹耗費一生相互思念,同住一城,卻始終緣慳一面。 這是道地肥皂劇的情節,但是善用巴西色澤斑斕的藝術指導、跟鮮活的攝影、加上演員血肉分明的表演,導演把本片拍的情感飽和、觀點圓融,成為一部通俗卻魅力十足的作品。 環繞兩個姊妹生離別的故事,《被遺忘的人生》毫不猶豫從各個角度,刻畫女性在傳統父權社會裡的際遇、感受、和自我覺醒。 她們被看作女兒、妻子、母親,不同年齡的角色,卻都被當作男性的財產,或滿足男性需求的工具,忽略她們自我內在的需求、以及隨人生經歷而來的覺醒。 姊姊誠然被愛沖昏頭,但是她要滿足的是自己對「愛」的慾望,當她發現水手對女性來者不拒,她拋棄了他,不惜當一個單親媽媽,卻不被自尊受創的父親接納。 女兒不聽自己的話、女兒與人私奔、女兒單身懷孕歸來,三重不可原諒,讓他鑄下大錯,讓妻子抱憾而終,也害一對女兒不能見面而終生受苦。 聽爸爸的話,嫁給他事業夥伴之子的妹妹,想留歐當鋼琴家,這個願望只有姊姊理解而且支持,毫無性知識的她,聽嫂嫂建議試著避孕,卻得不到丈夫尊重,丈夫只要一個滿足性需求、可以傳宗接代、操持家務的老婆就好,完全不能忍受妻子一直在找失蹤的姊姊、堅定不移學鋼琴幻想留學。 《被遺忘的人生》裡的姊妹雖然走上人生的歧路,但是她們的遭遇有一點雷同:她們都只能從女性那裡得到理解跟幫助,在男性面前提供父權要求的服務;婚姻是長期賣淫、女性的需求跟慾望完全不被看見。 跟台劇不同的是,南美洲女性大剌剌直視身體和心理慾望的勇氣,最苦最絕望時,哪怕要用身體去換某些東西,她們也挺直腰桿,活得理直氣壯,不會哭哭啼啼。情感的飽和和女性觀點的詮釋,在電影的最後,讓人相當感動。(責編:蔡昀融、黃識軒)

Read More »
產經地方生活寵物Industry-Economic-Local-Life-Pets88

【壹揪看→影評】王志成《明信片謀殺案》72分│冷冷的殺機 不緊張也不離奇

文|王志成(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研究所碩士。曾任《首映》(Premiere)雜誌台灣版總編輯,現為自由編導、影評人。)圖片:甲上娛樂 在希區考克經典的《驚魂記》後,我認為《沈默的羔羊》《火線追緝令》奠下當代推理懸疑犯罪劇的典範,電影的重心,開始大幅由辦案的警察/偵探,轉向那些人格高度扭曲、犯案心理曲折多變的殺人魔。 那些奇巧到難以置信、殘忍到不忍卒睹的兇殺方式,成為編劇絞盡心思的創意,以及導演挖空腦袋經營的場面,韓國電影在這個類型上的表現,有目共睹、精彩萬分。 《明信片謀殺案》由暢銷小說改編,走《火線追緝令》的路線,以《三不管地帶》同時得到奧斯卡跟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導演丹尼斯塔諾維奇維持歐洲電影的藝術品味,在冷色調的畫面裡,跑遍歐洲,拍出這部想跟好萊塢商業片一較高低,卻始終力不從心的作品。 男主角雅各是紐約警探,女兒女婿在倫敦被殘忍謀殺,現場部份物件遺失,不久出現在另一個命案場景,這些散落在歐洲的命案,都被佈置成特定藝術品的相同姿勢,復仇心切的雅各慢慢拼湊出兇手的手法,但是動機卻遠超出他的想像。 《明信片謀殺案》先天不良的地方,在於前半段一直平行發展一對年輕情侶被陌生人搭訕,但是故事才演一半兇手就已經現形,整部片缺乏足夠的懸疑性,那些發生命案歐洲各國的警探,像活道具一般,半點推理辦案的功能都沒有,整部片除了攝影還滿出色之外,看起來空蕩蕩,不緊張也不離奇。 本片試圖講的是:惡魔是人性的產物,在製造惡魔的環境裡,他先是不良環境的受害者,然後被培育成一個無辜社會的加害者,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這是一個很好、很適合正反辯證的哲學命題,但是在本片裡,卻缺乏張力地被平鋪直述說完。 韓國兇殺片如《殺人回憶》,一定把每一場謀殺都拍到讓觀眾如坐針氈才罷休,所以娛樂效果很強,主題則有待商榷。 本片卻都是把屍體擺的姿勢燈光都好好的,讓一堆笨蛋警察在現場東張西望,這是完全錯認了電影敘事的吊胃口本質,跟《火線追緝令》相隔25年,卻拍的像幼稚園程度,歐洲藝術導演講起主題頭頭是道,玩商業技法卻搞起疏離,完全反其道而行,這是商業化水土不服的又一例證。(責編:辜辰嵐、黃識軒)

Read More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