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志成(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研究所碩士。曾任《首映》(Premiere)雜誌台灣版總編輯,現為自由編導、影評人。) 圖、影:華映娛樂/提供 自奧黛麗赫本的《盲女驚魂記》之後,以盲人為主角的驚悚劇,一直沒有間斷過。 《看不見的目擊者》重拍韓國2011年的《盲證》,後者是一部為了娛樂效果,相當剝削灑狗血的商業片。 因車禍失去視力的女主角,原本的警察技能,對於辦案推理沒有多大幫助,危急時刻不是癱倒在地,就是用動物原始本能,近身搏擊。 看不見的目擊者 《看不見的目擊者》做了相當多改編,增加推理成分、善用職業特長、對主角性格有比較立體的刻畫,甚至為連續命案鋪陳出一幅社會面相,成為跟原作表面神似、內在卻非常不同的作品。 從一宗行車事故,曾因意外而失去視力的女主角,堅持車上有綁架案,警方半信半疑,在女主角堅持不懈、抽絲剝繭的追查推理後,竟然在垃圾堆裡翻出一排少女屍首,而沒有一人是報案協尋的失蹤人口。 讓人毛骨悚然的事實背後,是大量失能的家庭,造成少女離家出走,走投無路時被淫媒誘入風化業,成為連續殺人魔下手對象,離家時既然沒人報失蹤,往後是生是死也沒人在乎。 低調陰暗的攝影,把這種社會老齡化、年輕生命如垃圾般丟棄的絕望,視覺化的相當稱職。而殺人魔只是一個模仿犯,意味在沒有被立案追查的社會不同角落,可能還有更多類似的事件,這是弦外之音。 在盲女捲入綁票/連續殺人案的基礎上,本片加入了西方近代經典驚悚劇如《沈默羔羊》《火線追緝令》等的儀式性殺人手法、和更曲折的殺人動機,讓女主角偏執的救人動機,跟凶手如陰陽般對立起來。 「看」是慾望的投射,把被看的對象物化後,成為看的主體,慾望才實現。 兇手的慾望不只是殺人,而是拍下殺戮過程,回頭再從「看」裡,找到慾望的滿足。一般人往往視而不見,片中倦勤、等退休、混養老的警察,就對轄區諸多的失蹤案視而不見。 電影觀眾不也都放大影像裡自己想看的部位、對不感興趣的視而不見?女主角的眼睛看不見,其他所有感官反倒一起運作。 「看見/看不見」不只是兇手跟女主角你躲我查的貓鼠遊戲條件,更是犯罪動機的起源、突破視而不見的推理起點,這是本片在主題上,對人性感官很迷人的辯證。 盲人驚悚劇照慣例要斷電,因為在黑暗中,盲人反而有優勢,但是這年頭誰沒有手機? 《看不見的目擊者》善用劇情裡的小元素,翻轉局勢,不管是女主角的推理、或者對感官的運用,刻畫都相當出色,是一部帶來驚喜的重拍之作。(責編:謝伊妍、蔡昀融、陳盈盈 編審:壞編、蕭文龍、黃識軒 後製:美編視覺設計組、影音組) MORE NEWS:http://www.pets88.com…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