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n-monster slug="jhvxiceefdagxprwv3o2"] [siteorigin_widget class=”SiteOrigin_Widget_Headline_Widget”][/siteorigin_widget] [siteorigin_widget class=”WP_Widget_Media_Video”][/siteorigin_widget] 蘿莉破壞王 https://youtu.be/TM3VrS33Vsk ▲ 內容用聽的! 文|王志成(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研究所碩士。曾任《首映》(Premiere)雜誌台灣版總編輯,現為自由編導、影評人。) 圖片:鴻聯國際、美編視覺設計組/後製 在演員裡,兒童是最難拍的,但是兒童的題材拍得好,卻也是最討喜的。 當這個世界進步到數位化、甚至人工智能化時,西方電影裡的兒童處境,卻愈來愈風雨飄搖,藥物加上社會的M型化,製造出更多以往前所未見的問題家庭、以及從這種家庭裡誕生的問題兒童。 法國的《青少年警隊》、美國的《她和她的小鬼們》,片中社工處理的都還是青少年,德國的《蘿莉破壞王》女主角才九歲,本片對於劇中被社工定義為「系統破壞者」女主角的刻畫,讓人歎為觀止,也讓人無比揪心。 對於問題兒童的刻畫,不出兩個層面:一是製造問題的失能家庭,二是社福系統的照顧和對應方式。 女主角的母親男友不停換,孩子一直生,照顧不了情緒容易失控、一失控就有暴力行為的女兒,把她丟給教養院收容。 這樣的孩子無法跟別人相處,輾轉於不同教養院或寄養家庭,一個孩子就搞到醫護、社工都身心俱疲,大多數社工都只想把她丟給別的機構。 只有一個負責「伴讀」的社工,試著用非傳統的方式去教養女主角,她卻開始纏著他不放,她問:「我如果把你老婆跟孩子都殺了,你可以當我爸爸嗎?」讓他啼笑皆非又毛骨悚然。 所有未經教育的孩子都像野獸,有的溫馴有的天生兇悍,從家庭到學校教養的過程,就是一種馴化的過程:生活習慣、禮儀、與人相處之道、是非價值觀的培育、知識的灌輸等等。 磨掉稜角,讓人變成有點一致化的外觀。…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