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瑞珠(紐約大學電影理論研究所碩士、資深影評人) 圖片:水元素文化傳媒/提供 這是部表面看來很溫和的電影,裡面的角色全都只會默默承受各種傳統和父權的束縛,沒人想過可以逃到他鄉;沒人想過反抗,也沒人想過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他們唯一會的就是服從,即使那會導致媽媽得和十歲兒子分離。 電影分成兩段,一開始以母親當主角,讓我們先深入理解了母親的處境,知道一個單親媽媽在伊朗會活得多艱困,因此才有心理準備進入第二段,以兒子的角度,看他獨自到一間聾啞學校寄讀。 為何一個聽力和說話能力都正常的小孩要去聾啞學校,難道聾啞學校比孤兒院省錢嗎? 但後來我猜也許這是個隱喻,因為伊朗太多封建傳統的打壓,導致每個伊朗人都得變成聾啞人,不管你看到多少不公不義之事,都不能開口,也不能控訴。在伊朗生活就像待在聾啞學校,得學會裝聾作啞。 單親媽媽要養兩個小孩經濟壓力大,或許這在每個國家都大同小異;但在伊朗,她卻不能搭公司的巴士,只因司機對她有好感,兩人即使手都沒牽過,整個工廠和鄰里卻已全都傳得沸沸揚揚。 有情慾流動的寡婦,在伊朗是人人得而誅之,甚至連說話和眼神對看都不行;而這位女主角其實已經拒絕過司機很多次,因為司機也有一個十歲大的女兒,但司機不能讓女主角的十歲兒子和自己的女兒在同一個家庭內長大,「這樣別人會怎麼講」? 別人會在乎你家的閒事嗎?異父異母的異性少男少女住在一起就會上床嗎?到底這有啥大不了?這電影沒有提供跳脫傳統的想法,因為在伊朗就是得順從整個社會的規範,因此整個第一段來來回回地闡述著,傳統體制逼著他們走向骨肉分離。 要把兒子送走,媽媽當然是百般不願,直到小女兒生病,她真的需要司機幫忙後,她才只好被迫放棄了兒子。 第一段讓我們看到伊朗女性的處境。如果是十歲的女孩,貞操最重要,妳的父親絕不會允許沒血緣的十歲男孩在妳周遭出現,但這位十歲女孩大約在兩、三年後就會被嫁掉,童婚現象仍存在世界各地。 如果婚後不幸妳老公死了,身為單親媽媽又會落入經濟和禮教的雙重束縛,就如同片中這位媽媽一樣,在迫人的生活條件下屈服。 第二段則是裝聾作啞的伊朗生活,十歲兒子曾企圖反抗,一度逃出去,但先碰到變態戀童癖,再碰上曉以大義的繼父,最後他決定犧牲小我,自行回聾啞學校。在伊朗如果要反抗傳統,首先遭遇苦難的是你的家人,難道要逼家人和你一起反傳統嗎?這就導致反抗的力量很快消失。 女主角和兒子所代表的婦女與無助大眾一目瞭然。然而.電影中最有趣的是繼父一角,繼父感覺亦正亦邪,他自稱:「我也不想讓妳們骨肉分離,但我沒辦法,這個社會就是這樣。」 他的語氣看似自己也是這傳統制度的受害者,最後卻只有他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有老婆,沒有拖油瓶兒子,自己的女兒能安穩待在家。 這名男星演得極好,表面看似是個良善的好好先生,但他會對兒子曉以大義,用溫情逼小孩就範,讓自己盡享一切好處。原來讓抗爭無法發動的其實是溫情手段。導演沒有吶喊,卻狠甩了伊朗傳統好幾巴掌,讓這部片震耳欲聾。(責編:業畀威、黃識軒)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