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前言/台北撰文 臺灣是已開發國家,今年蔡英文就任總統的演說中,更提及我國:「是亞洲四小龍第一!」 然而,民主自由的社會,卻仍遭政客瞎搞;有心人士藉機發橫財,賺到了是否該多做些回饋的善行義事?若有,我們仍應心存感謝;若無,請捫心自問對得起大眾和親友嗎? 我們共同在寶島生長,打拚奮鬥為得是更好的未來,讓後人的生活過得比我們現在還要舒適與便捷,不是嗎? 今年初,政府與執政黨頻花時間搞口罩議題。如今,搭捷運戴口罩成例行公事,捷運站內保全原在維護乘車秩序確保大眾安全,卻淪為舉牌義警在站內外盯人戴口罩;日前又推出頗具質感與看得出費時巧思下所產出的三倍券! 有時間搞這些,為何不檢討究竟為國家發展做了什麼實質有益的事?難道至今只能有一位李遠哲?一名導演李安?臺灣的國際競爭力有如此差嗎? 千禧年後,網路頓時蓬勃發展,科技進步與快速轉變了大眾對傳媒的使用習慣;媒體沒經驗遭逢重大衝擊,遇上執政的政府與政客不忘堅持強打口號「媒體自主、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結果媒體亂象變得更糟糕,沒有找出真正問題、從根本去解決存積已久的癥結。 可見無能的掌權後,才發現對諸事十分無知卻又難屏除私慾,導致徒生沒意義的事欲凸顯有所作為,真相是臺灣20年沒多大不同。對岸的中國大陸卻在這20年,不斷進步,推手之一必有臺灣人出力。 據悉,10年前中國大陸頻向我國影視人才示好、合作、高薪挖人才赴內地;近年,陸續有相關臺客返國求職,記者多方了解後獲悉原因多指「臺客高薪,影視上的技能與行銷步數都已到手,自然不再被需要」。 日前國片《破處》上映前噱頭多,還在台北電影節搶風采;影評人何瑞珠爆該片獲文化部補助金約達1200萬,文化部同仁卻表示:「 經詢問影視局瞭解,國產電影片長片輔導金及國產電影片國內創意行銷補助要點申請,有經組成評審小組評選後通過。」 拜託,那筆錢也有你我的納稅金,花這麼多鈔票還在喊「沒錢」?「沒製作費」?當然,事實並非如此,真相極為可恥。上百台電視頻道內容有少過?近年除臺灣《壹週刊》,有哪間廣、電、出版媒體,單位受營收影響,導致收攤停業,不再提供傳播資訊等服務? 更多詳情擇日再依調查採訪之事實,報導揭露於眾,雲端所紀錄下的歷史也將可令後人驗證一切真相。《派特》暨臺灣《亞洲時報》總編輯 黃識軒(歐葛)2020.08.05。 ● 點我立即線上看臺灣跟不上世界影壇重要主題之一的2019年中國大陸號稱首部自製鯊魚片《血鯊》
Read More »